一、郄门(xì mén)穴的名词解释郄门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手厥阴心包经。穴位含义为,心包经的体表经水由此回流体内经脉。郄门:郄,孔隙也。门,出入的门户也。该穴名意指心包经的体表经水由此回流体内经脉。本穴物质为曲泽穴传来的温热经水,行至本穴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回流心包经的体内经脉,故名郄门。取穴法 仰掌,微屈腕,在腕横纹上5寸,当曲泽穴与大陵穴的..
冲脉和任督二脉都属于中医经络学中的奇经八脉,十二条正经,八条奇经,任督二脉和冲脉是八条奇经其中的三条。冲脉是奇经的中心脉,在阴阳五行中居中;冲脉与任脉同源并与督脉在人身的下丹田处会合,形成一切经的中心运作之海。这里的发动机运作后,形成冲脉的上冲力,冲脉是全身阴阳五行之气的主宰,它推动一切经脉运作,供应一切经脉动力,因此称之为冲脉。它前冲任脉动十二正..
曲池穴。“曲”,隐秘也,不太察觉之意。“池”,水的围合之处、汇合之所。曲池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为地部之上的湿浊之气。本穴物质为手三里穴降地之雨气化而来,位处地之上部,性湿浊滞重,有如雾露,为隐秘之水,故名“曲池穴”。取穴法曲池穴在肱骨外上髁与桡骨小头之关节间,当肘窝横纹之端。屈肘略成直角,手心向里,在肘窝横纹头下陷中是穴位。曲池穴特性曲池,为大肠经..
关元(丹田)为一身元气之所在,属任脉,为手太阳小肠之募穴,在脐下胞宫之上,为生化之源,当人体上下四旁之中,名为“大中极”,为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又为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与任脉之会。别名丹田,是生命之田的意思,脑为上丹田,关元为下丹田。又是冲脉、督脉、任脉所起之所,此三脉者同发于胞中,称为一源三歧。有培肾固本,调气回阳,主生殖,主原..
艾灸于气血作用:行气活血《黄帝内经》说:“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气与血是人体内的两大类基本物质,气对人体有推动调控作用、温煦凉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及中介作用;血行于脉中,精血相互化生,内连脏腑,外连肌表,由五脏共同协作完成血的运行。血的作用有营养与滋润、感觉和运动的基础、神智获得的物质基础、女子之本。血对人体有濡养作用及化神作用。所谓,气足..
1. 什么是脾俞穴?脾俞名解:脾,脾脏也。俞,输也。脾俞名意指脾脏的湿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脾俞穴,中医针灸穴位之一,出自《灵枢》,属足太阳膀胱经穴。脾俞穴在背部的中部,是十二脏腑背俞穴之一,它有调理脾气、运化水谷、渗利除湿和营统血之功效。2.取穴法 脾俞穴在第11与第12胸椎棘突之间旁开1.5寸。简便取法:可先摸到肩胛骨下解平为第7胸椎下。3.特性 “脾胃者,..
身柱穴取穴法位于人体背部,当后正中线上,在第3与第4胸椎棘突之间。取穴时,使病人自然正坐平肩,略向前低头,在第3胸椎下陷中取之。身柱穴特性身柱穴为督脉之脉气所发,名为身柱,含有全身之柱之意。通于脑髓,有全身之柱之意,它有理肺气,补虚损,解疔毒,宁神志之功效。身柱穴,被誉为“小儿百病之灸点”,有补益肺气、止咳平喘、温化痰湿、健脑益智、防病强身的作用,能..
风门穴取穴法风门穴位于人体的背部,在大椎下的第2个凹洼(第2胸椎与第3胸椎间)的中心,旁开1.5寸(或左右各2厘米左右之处)。穴名释义“风”,言穴内的气血物质主要为风气也。“门”,出入的门户也。风门名意指膀胱经气血在此化风上行。本穴物质为膀胱经背俞各穴上行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吸热胀散化风上行,故名“风门穴”。风门穴特性风门属足太阳膀胱经,与督脉经交会。所..
任脉起于中极,下行会阴与冲脉、督脉相会;督脉、任脉、冲脉都在人的下丹田运作。下丹田处是诸经之海,一切经都要从这里得到能量才能启动;无论是奇经八脉还是十二正经,都要得到这个经络之海的启动,所以这里是生命的发动机。任脉主管人体前面的一切经及穴任脉在人体前,属阴,主管人体前面一切阴穴,并与大自然的纯阴之气接通。它与督脉相互配合,督脉接收自然界的纯阳之气,..
保健灸法是自古以来的防病治病之术,明代高武在《针灸聚英》上说:“无病而先针灸曰逆,逆,未至而迎之也。”使用灸法保健防病称为“逆灸”。我国古代的人们很重视健身灸,往往把灸疗当成生平大事,有的定期施灸,终生不渝,以促进身体健康。常用的保健灸穴位和作用介绍:1.足三里:是中老年养生保健,益寿延年的要穴,还可调和脾胃功能,补益肾精,疏通筋骨,健步强腰。2.关元..
大椎的位置1.取穴法大椎穴在第七颈椎与第1胸椎棘突之间,恰好与肩相平。人正坐平肩,略低头,在第7颈椎下,第1胸椎上陷凹处取穴。当低头时,颈后与肩平外,出现一个高突,即第7颈椎,其下即大椎穴。有的人出现2个高突,下面最大的、会活动的是第7颈椎。2.归经特性大椎在项下背上正中,属督脉经,手足六条阳经皆会于此。督脉上通于脑,有总督诸阳的作用,称为阳脉之海,有解表..
保健灸法既经济,又简单方便无副作用我国古代的人们很重视健身灸,往往把灸疗当成生平大事,有的定期施灸,终生不渝,以促进身体健康。保健灸法是自古以来的防病治病之术,俗语说:“若要安,三里常不干。”就是说若要身体健康平安,常灸足三里穴,勿使灸疮干燥,结痂愈合。这是古人在长期实践中得出来的经验总结。现代中外学者利用医学科学知识,进行实验研究,证明灸后可以高..
足三里穴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是五俞穴之一,其性:属土经土穴,“合治内腑”,凡六腑之病皆可用之。“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所以,胃为水谷之海,能包容五谷,荣养四旁。胃和脾相表里,均为仓禀之官。主要职责是受纳,运化水谷,输布精气,津液于全身。足三里为胃经之主要穴位,它有调理脾胃,调气血,主消化,补虚弱之功效。艾灸足..
问:现在灸法用在什么病比较多?答:灸法用途广泛,男女老幼各科皆宜,多用于难治性疾病及人体免疫功能低下、失调、缺陷者,对身体虚弱及虚寒病症疗效很好。问:是否灸法作用慢,长期使用方有效,很少用来应急的?答:不完全是,灸法在某些情况下是可立竿见影的,如对美尼尔氏综合征可灸百会三十壮;对宫血者可灸隐白,有的灸三壮当日便可见效。宋代有《备急灸法》一书,列举出..
足三里在膝眼下三寸,胫骨外廉处是穴。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胃和脾相表里,均为仓禀之官,主要职责是受纳,运化水谷,输布精气,津液于全身,灸足三里还有健运脾阳,温中散寒,补中益气,宣通气机,导气下行,扶正祛邪,疏风化湿之功。艾灸足三里的好处与功效有哪些1.养生保健:常灸足三里可以养生保健,能增强体力,解除疲劳,强壮神经,预防衰老,对伤风..
主题:艾灸的最终目的是要打通经络,让气血畅行什么样的人才算是健康的?世界卫生组织给出了10条标准,有精神状态、身体器官方面的,有心理方面的。从中医的角度归结起来就是四个字:“天人合一”,这是《黄帝内经》里面的话。这个“天”指的是大自然,意思就是人要是能和自然一样,就是健康的。打个比方:人体就像是大地,经络是大地上的河流与小溪,气血是流淌的河水。河道畅..
中脘穴: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中脘穴有调胃补气、化湿和中、降逆止呕的作用。《甲乙经》载:“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中脘主之,亦取章门。”又载:“伤忧思气积,中脘主之。”《玉龙歌》说:“黄疽四肢无力,中脘、足三里。”脘指的是胃,中脘即胃的正中间,中脘是后天之本,人体的五脏六腑,它们的精气都汇聚到中脘这个位置。中脘穴属于“..
《黄帝内经》里说,上等的医生应该是“不治已病,治未病”。病人去找医生的时候,都已经患上某种疾病了。从一个医生的角度看,我觉得真正能找出未病、发现未病的,并不是医生或者各种现代化的检测手段,而是我们自己来发现。我们要有“找未病”这个意识。对自己的健康比较重视的人会定期体检,这是个好习惯,我非常提倡。而且不止中老年人,年轻人更需要,因为很多中老年时期的..
脾俞穴是身体非常重要的一个穴位,脾俞在背部的中部,是十二脏腑背俞穴之一属足太阳膀胱经,脾脏具有运化五谷经气及输布津液于全身的功能,是供给五脏六腑应用的源泉,艾灸脾俞具有调理脾气,运化水谷,渗利除湿,和营统血之功效。取穴:病人取正坐或俯卧位,按第11椎下脊中穴旁开1.寸5分取穴,简便取法,可先摸到肩胛骨下角平为第7胸椎下。艾灸脾俞的作用:脾主运化水谷,主四..
膻中穴位于胸部中心,在两乳头连线的中心处。此穴的膻字平常我们一般都会读作shan(四声),但作为穴位的专有名词,就应该读作dan(四声)了。膻中为任脉穴位,心包募穴,八会穴之一,气会膻中。《灵枢·海论》篇曰:“膻中者,为气之海。”《难经.四十五难》曰:“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也。”清·徐灵胎《难经经释》云:三焦外,谓在焦膜之外;两乳内,谓两乳之中,任脉之所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