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足三里】的功效与作用

足三里在膝眼下三寸,胫骨外廉处是穴。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

胃和脾相表里,均为仓禀之官,主要职责是受纳,运化水谷,输布精气,津液于全身,

灸足三里还有健运脾阳,温中散寒,补中益气,宣通气机,导气下行,扶正祛邪,疏风化湿之功。

艾灸足三里的功效与作用

艾灸足三里的好处与功效有哪些

1.养生保健:

常灸足三里可以养生保健,能增强体力,解除疲劳,强壮神经,预防衰老,对伤风感冒。

2.防治肠胃病:

足三里是胃经的穴位,主消化系统疾病,有“肚腹收于三里”之说,

对于腹部疾病,如肠胃虚弱,功能低下,食欲缺乏,腹膜炎,腹泻,便秘,消化吸收不良,

肝脏疾患,胃痉挛,急慢性胃炎,口腔及消化道溃疡,急慢性肠炎,胰腺炎,

腹水膨胀等疾病,灸足三里相当有效。

3.健步作用:

灸足三里能加强下肢体力,防治四肢肿满,倦怠,股膝酸痛,软弱无力主证,

对胫腓骨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小儿麻痹,脚气,末梢神经炎有良效。

4.灸足三里有补益肾气的作用:

对耳鸣,眩晕,腰痛,尿频,遗尿,小便不通,遗精,阳痿,早泄,哮喘等有效。


古籍经典记载艾灸足三里的作用:

《甲乙经》

五脏方腑之胀,皆取三里。三里者胀者要穴也。

水腹胀,皮肿,三里主之。

华陀:

三里主五劳七伤赢瘦,七伤虚乏之疾,胸中淤血,乳痈。

《千金翼方》

主胀中寒,胀满肠中雷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

腹痛,胸腹中淤血,小腹胀,皮肿,阴气不足,小腹坚。

伤寒热不已,热病汗不出,喜呕口苦,壮热,身反折,口噤,颐肿痛不能回视,

喜悲,口辟,乳肿,喉产癖不能言,胃气不足,久泄痢,食不化,肋下支满,

膝痿寒热,消谷善饥,腹热身烦,烦言,乳痈,喜噫,恶闻食臭,狂歌妄笑,

恶怒大骂,霍乱,遗尿,失气阳厥,凄凄恶寒,头眩,小便不利,脚气。

《大成》

未中风时,一两个月或三四个月前,不时足胫痿重麻,良久方解,

此将中风之候也,便宜急灸足三里,绝骨四处各3壮。

《灸法口诀指南》

膈症,便血,上火,凡灸过上部者,须少灸此处以减火气。

此外,凡灸四华膏肓,百会等上部穴位时,尤须灸此。

又人过40岁以后,阴气渐衰,火气易上冲,常灸此穴3-5壮可防上逆。

《胜玉歌》

两膝无端肿如斗,膝眼三里艾当灸。

《行针指要歌》

或针痰,先针中脘,三里间。

《医说》

若要定,三里莫要干。(不断地灸三里,总有脓水流出。)

患风痰人,宜灸三里者,五脏六腑之沟渠也。常欲宣通,即无风疾。

《中医针科纲要》

百病莫忘足三里,诚为治病壮身第一要穴。

足三里为胃之枢纽,刺之可壮人向之元阳,补脏腑亏损。

凡寒气积聚之肿胀症瘕得温之、化之。

湿浊之肿胀燥之,消之,导痰消滞,升清降浊,补中升阳,无所不能。

《真髓》

鼻塞,鼻管干燥,愈头痛。

《太乙神针临界症录》

足三里为土中之土,土能生万物,又能腐物,胃为五谷之海,后天之本,

人之五脏六腑全靠气旺盛,而营养之,又胃气者生,无胃气者亡。

故取足三里,以健胃气,而补脏腑之亏损犹如独参汤之作用,因此足三里为全身保健要穴。

《针灸神书》

“治胃中寒,心腹胀满,胃气不足,闻食臭肠鸣,腹痛食不化,此穴诸病皆治,

及疗食气水气,蛊毒痃癖,四肢肿满,膝 酸痛,目不明,五劳七伤,胸中瘀血,乳痈。

《马氏温灸法》

不少古籍均载,小儿不能灸足三里。认为灸之可防碍小儿生长及引起目疾等。

如《图翼》云:“小儿禁灸足三里,三十外方可灸,不尔反生疾。”

实则像小儿脾胃不和,泻痢,呕吐,痰喘等症,在灸其它穴时配灸足三里,是常可取效的,只是应注意。

小儿不宜,像成人一样以足三里做常规保健穴使用,以免撤热于下,防碍小儿生长。


附注:

养生延年祛病灸,以麦粒直灸,每周灸一次,每次灸10-25壮,或每天连续灸6-10壮。

若用于半身不遂,心脏病,肿瘤等大病用黄豆大的艾炷,灸15壮,

以打通整个胃经为度,不过重灸选穴时,应适当离胫骨远一些,以防灸疮发后向周边蔓延。

重灸之前,宜先用圆礼刺出针感,再灸感会传播得更快。



艾灸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