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曲池穴】的功效作用
曲池穴。
“曲”,隐秘也,不太察觉之意。
“池”,水的围合之处、汇合之所。
曲池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为地部之上的湿浊之气。
本穴物质为手三里穴降地之雨气化而来,位处地之上部,性湿浊滞重,有如雾露,为隐秘之水,故名“曲池穴”。
取穴法
曲池穴在肱骨外上髁与桡骨小头之关节间,当肘窝横纹之端。
屈肘略成直角,手心向里,在肘窝横纹头下陷中是穴位。
曲池穴特性
曲池,为大肠经合穴,合穴为五俞穴之一。
合治内腑,为上肢主要穴之一,有调节全身的功能,是整体疗法中不可缺的穴位。
因为“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本腑有传送运输的职责,它与肺经相表里,有治理调节的作用。
所以曲池穴祛风解表,清热利湿,调和营卫,强壮明目,有主泄逆气之功效。
艾灸曲池穴的功效作用
1、治眼科疾患。
古代认为曲池是“目灸”名穴,灸曲池可使眼睛清亮,治眼睑炎,结膜炎等;
对于角膜白斑,睑腺炎(麦粒肿、偷针眼)以及虹膜炎,角膜实质炎等也可减轻症状。
2、皮肤病。
对于荨麻疹,湿疹,汗疹,可灸曲池,再灸肩yu;对于疔,痈,疗,
除灸曲池外,可并灸手三里,合谷;对于痈疽,除曲池久,可在患部附近施灸。
治瘰疬除曲池外,再灸肘尖。治腮腺炎,除曲池外,可灸角孙。
3、上肢疼痛。
用于肱桡神经痛,臂肘神经痛、肩胛神经痛以及肩胛关节周围炎、风湿痛、肘关节炎、上肢神经麻痹。
4、各种发热,血压亢进,面赤头胀,半身不遂。。
5、胸膜炎,腭扁桃体炎,牙痛,鼻炎,口腔炎,头痛等。
艾灸取穴配伍
配合谷穴、外关穴:有疏风解表,清热止痛作用,主治感冒发热,咽喉炎,扁桃体炎,目赤。
配合谷穴、血海穴、委中穴、膈俞穴:有散风清热,调和营卫作用,主治丹毒,荨麻疹。
配内关、合谷、血海、阳陵泉、足三里、太冲穴、昆仑穴、太溪穴、阿是穴:有温阳散寒,活血止痛作用,主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配合谷、血海、三阴交穴:有扶正解毒作用,主治冬眠灵药物反应。
古籍资料
《针灸甲乙经》:
伤寒余热不尽。
胸中满,耳前痛,齿痛,目赤痛,颈肿,寒热,渴饮辄汗出,不饮则皮干热。
目不明,腕急,身热,惊狂, 躄痿痹重,瘈疭,癫疾吐舌,曲池主之。
《千金方》:
耳痛。举体痛痒如虫噬,痒而搔之,皮便脱落作疮,灸曲池二穴,随年壮,发即灸之神良。
《千金翼》:
瘾疹,灸曲池二穴,随年壮神良。
《金鉴》:
主治中风,手挛筋急,痹风疟疾,先寒后热等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