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往返手法施灸,打开有吸点的热敏穴

艾灸要找到有吸点的穴位施灸是很重要的,

在找热敏穴位过程中,最重要的手法就是往返与回旋。

这两个手法不仅应用于穴位的探查,还用于打开某些不敏感穴位。

谈一下我自己的经验。


我以前没有上过王老师的课时,我是不用往返、回旋这些手法的,因为艾条一动,往往手感就消失了。

因此,我就凭着自己的手感找热敏穴,然后实施定点灸。

这个阶段,找到热敏穴的成功率是很低的。

而在王老师的课程上,老师多次跟我讲,手感是不重要的,关键是被灸者的灸感。

必要的时候,应该放弃自己的手感。说实话,我刚开始是很抗拒这种说法的。

往返灸的方式,可以增强被灸者的灸感。

但在课程实训练习手法的时候,我改变了自己的想法。

课程的训练,是三个同学一组,两个同学另一个人灸足三里。

三个人每小时换一次位置。

给A同学灸足三里的时候,我一下子就找到手感,她也说热会传到腰部。

但是给B同学灸的时候,我一点手感也没有,他说热也不会传。

我心想这个B同学足三里打不开,肯定是灸不进去的。

但课堂作业还是要做的,我就当练练往返手法就好。

我和A同学就一人一边,按照老师的要求,使用往返手法给B同学灸足三里。

灸了十多分钟,B同学说A同学给他灸的那一边脚有点传热了。我觉得很奇怪,问A同学有没有手感。

她说没有手感。我就更奇怪了,她没有手感居然也能传,那我这边为什么不能传。

然后我就凝聚心神,专心的“刷” 了5分钟,A同学说我这一侧的脚也能传热了。

这次练习,给我的启发很大。


第一,说明手感和灸感并不是关联的。没有手感,被灸者也能有灸感。

这就是老师一直强调初学者不要太在意手感的原因。

因为初学者的手感不稳定,而你太迷信手感,反而会做出错误的判断。

例如这次如果不是因为课堂练习,我可能会另外找其他有手感的穴位了。


第二,是说明每个人对穴位的热敏是不一致的。

有些人的穴位启动得快,有些人的穴位启动得慢。

用老师的说法,就是A同学的暖气管是温水,所以你在暖气口略一加热,热量就会沿着暖气管传导。

而B同学的暖气管是冰水,甚至里面有冰渣,那你的热量就要先用于融冰和升温,等水温上来了,才开始传热。

所以,不用轻易说某人某穴位无法打开,尤其是足三里这样的大穴。


第三,往返手法,是打开穴位的好方法。

在没有用手法之前,我用定点灸足三里很难成功。

记得我在老师灸馆的时候,马师兄说了一句话,我至今难忘,也时常用此来勉励自己。

他说,没有我灸不通的足三里。壮哉!

说也奇怪,自从自己坚定了每个人足三里都是可以灸通的,我原来最畏惧灸的足三里,后来变成最擅长的。

我灸的大部分人的足三里都是可以灸通的,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


第四,解决了穴位打开前,局部过热的问题。

我们在无为灸的三原则中讲到,无为灸第一原则就是不烫。

因为找到热敏穴,热会沿着经络传走,所以相同高度的情况下,别的地方烫而热敏穴位不烫。

但是象这个案例中B的足三里刚开始是不传热的,所以你的艾条即使离得比较远,他也会觉得烫。

而你用往返的手法在足三里附近刷时,他就不会觉得太热。

这就好比,如果你开电风扇直吹,你会觉得风很硬。

但开了电风扇的摇头功能,你就会觉得风柔和了很多。


第五,穴位打开之后,通过往返灸的方式,可以增强被灸者的灸感。

记得我在老师灸馆灸太溪穴的时候,师姐有手感,但我没有灸感。

后来发现,当师姐给我做往返灸的时候,我就会有灸感。但只要一停,灸感就消失。

然后师姐就一直给我在太溪穴附近做往返灸,连续做了几小时。



艾灸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