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的“补”与“泻”区分操作方法
在大部分人的观点中,艾灸是补益作用较强的,而现在艾灸也是多用于虚损的问题。
其实艾灸是有补泻之分的。
艾灸补法与泻法的区分
艾灸疗法是有补泻之分的。最早在《灵枢》中,就有艾灸补泻操作方法的论述:
“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
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
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
这是针对病情虚实,而施以不同操作方法来进行艾灸的补与泻。
其区别在于,行艾灸补法时,让艾火自然地慢慢燃烧,火力徐缓而温和;
行艾灸泻法时,医者吹旺艾火,火力疾剧而深透。
很显然,这是以艾火燃烧速度徐疾和火力缓急来区分补泻的。
后世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
明代医家杨继洲在《灵枢》的基础上,增加了操作时的开阖手法,
即对虚寒性病证施以艾灸补法,不须吹火,艾火自燃自灭,可使火力徐入缓进,艾火燃尽后,用手按压穴位,则真气聚而不散,从而发挥温补作用;
对实热性病证,施以艾灸泻法,急吹艾火,使火力透彻深入,开泄腠理,不按孔穴。
古代文献中记载的灸法,多是艾炷灸,但是理论是互通的,其补泻的观点,也是现在所认可接受的。
现在在应用艾灸时,多是以《灵枢》的理论为主,以艾条燃烧速度和火力缓急来区分补泻。
艾灸补和泻关键点:艾火的火力强弱
对于大众而言,艾灸在日常调理中是很常见的方法,一些常用的艾灸穴位大家也都知道,但是,艾火的火力强弱是容易被大家忽视的地方。
艾条燃烧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艾条正常燃烧火力较温和,
但是会有的人出于心急,或过于追求艾灸时艾条的热度,觉得艾条燃烧一面稍有灰烬,或者火力不旺,就采用吹气或者其他方法来去掉灰烬,总是保持艾条烧得红红的,觉得这样艾灸才对,不然艾条都烧得不旺,怎么会对自己有好处呢?所以我们需要提醒大家,要注意艾条的火力。
艾条在燃烧时温度愈高,通透经络的功能愈强,因此,艾灸补泻的关键在于温度。
其中补法的温度要求不是很高,体感温热即可,而不是灼痛;
而泻法则是温度愈高效果愈好。
操作手法:艾条温和灸和雀啄灸
我认为,艾条温和灸偏于扶正而为补,而雀啄灸偏于祛邪而为泻。
温和灸示意:
雀啄灸示意:
对于艾灸时怎样选择补泻方法,首先要考虑机体当时所处的虚实状态,只有先判断好虚实,选择相应的手法,才能产生补泻效应。
而不是说,随自己的心情,想用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