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继洲《针灸大成》灸法理论

杨继洲,明代,著有《针灸大成》一书,认为灸法的作用是散郁。

杨氏在孙思邈《备急干金要方》用灸方法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

对施灸的选穴六,体位,顺序先后,艾炷大小,壮数多少,发灸疮法等技术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形成了操作规范。

(需要注意的是,古籍记载的灸,主要是直接灸;与现代的艾条温和有所区别的)

《针灸大成》


1、论灸法之理

《针灸大成》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陷下则灸之。阴阳皆虚,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经络坚紧,火所治之。"

《针灸大成·诸家得失策》说:“疾在肠胃,非药饵不能以济;在血脉,非针刺不能以及;

在胰理,非熨炳不能以达;是针灸药者,医家之不可缺一者也。”

指出了针、灸、药的适用范围。


2、论点穴与体位

《针灸大成·卷九》引《千金方》“凡灸法,坐点穴,则坐灸;卧点穴,则卧灸;立点穴,则立灸;须四体平直,毋令倾侧,若倾侧穴不正,徒破好肉耳,”

《明堂》云“坐点毋令俯仰,立点毋令倾侧”

指出点穴、施灸与体位的密切关系,施灸过程中要保持固定的体位,以保证艾灸的疗效,防止灼伤等医疗事故。

灸疗效果的好坏,和取穴的准确与否关系很大,因此,必须取准穴位。还必须嘱咐患者不可移动体位。


3、论施灸先后

《针灸大成·卷九》引《资生》云:灸当先阳后阴,言从头向左而渐下,次从头向右而渐下,先上后下。”

引《明堂》:“先灸上,后灸下,先灸少,后灸多,皆宜审之,"

王节斋曰:“灸火须自上而下,不可先灸下,后灸上”

指出施灸先后的原则是先灸上部,背腰部属阳部位,后灸下部,胸腹属阴部位,

施灸的壮数应当先少后渐多,依次增加,以使患者易于耐受,减少痛苦,增强疗效。


4、艾炷大小

《针灸大成·卷九》:“灸不三分是谓徒冤。”

艾炷大小,应依据患者年龄、施灸部位、罹患病症而定,

如《针灸大成·卷九》:“小儿七日以上,周年以还,炷如雀粪"“头与四肢欲小耳”。

“四肢但去风邪而已,不宜大炷”。

“其病脉粗细,状如细线,但令当脉灸之,雀粪大炷,亦能愈疾;又有一途,如腹胀,疝痕,宏癖,伏梁气等,须大艾炷”。


5、论灸后调养

强调施灸后需注意安静调养,吃清淡食物。

《针灸大成·灸疮要发》说:“《资生经》云:《下经》云:凡着艾得疮发,所患即瘥,若不发,其病不愈。

《甲乙经》云:灸疮不发者,用故履底灸令热,熨之,三日即发,

今人用赤皮葱三五茎去青,于炖灰中煨热,拍破,热熨疮上十余遍,其疮三日遂发。

又以生麻油渍之而发;亦有用龟角煎汤,候冷频点之而发;亦有恐气血衰不发,服四物汤,滋养气血,不可一概论也。

有复灸一二壮遂发;有食热炙之物,如烧鱼、煎豆腐、羊肉之类而发,在人以意相助。”

《针灸大成·灸后调摄》说:“灸后不可就饮茶,恐解火气;及食,恐滞经气;

须少停二时,即宜入室静卧,远人事,远色欲,平心定气,凡百事俱要宽解,尤忌大怒、大劳、大饥、大饱、受热、冒寒。

至于生冷瓜果,亦宜忌之。惟食茹淡养胃之物,使气血通流,艾火逐出病气。

若过厚毒味,酗醉,致生痰涎,阻滞病气矣。

鲜鱼鸡羊,虽能发火,止可施于初灸,十数日之内,不可加于半月之后。”


--摘自《灸法医鉴》


艾灸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