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纲辨证是用来评估病机——病理状态。

八纲辨证源于《黄帝内经》和《伤寒论》,是后世所有诊断方法的源头和基础,适用于任何病证,这个方法,能够从纷繁复杂的各种病象中抓到病机演化的关键,提纲挈领。

三焦是用来评估气机运行状态的,相当于人体正常的“生理状态”,而八纲辨证是用来评估病机——病理状态。

虚-实

寒-热

表-里

阴-阳

这个诊断方法会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病机:

--人体气血强盛否?

--正气主导邪正斗争,还是正气无力抗争?

--邪正斗争有多强烈?呈现热证还是寒证?

--当下的病机,是虚还是实?

--邪正斗争在哪个层面发生?趋势是由里出表还是由表入里?

--邪正斗争是在气的层面(在气/表面/阳),还是血的层面(在血/内部/阴)?

--疾病发展方向是由阴转阳还是由阳转阴?


表-里

例如,一般的感冒,如果是在气的层面,症状多是:

打喷嚏、发冷、鼻炎、咳嗽(有痰或无痰)、发烧等。若在血的层面,则会出现皮肤发红、出疹、扁桃体肿大、肺炎、发热等。

两者的区别是,在“气分”还在功能反应层面,在“血分”意味着邪正斗争已深入肉体组织层面。

属表(外感)还是属里(内伤)?这包含了两层含义:病机在表面(气分)还是内部(血分),更重要的是,病势发展是从里出表(减轻)还是从表入里(加重)?

关于表证和里证的鉴别,病因并不重要,不管是外感六淫还是内伤七情,或是伤于劳力、跌扑、房劳、食积,都可能在很久以前就发生,并与其他致病因素和个人体质、病况、生活内容交织。

重要的是当下或最近病情的病机呈现,这是完整而全面的统合把握:邪正斗争发生在哪些层次?病机反应方向正常还是异常?


寒-热

下面我们讨论寒证与热证。病证表现出寒或热是一个自然的反应吗?

相对于阴阳、表里、虚实,寒与热在治疗中所占的地位并不是最重要的。可以看作只是整个剧情变化的另一细节,就好像在乐曲的行进过程中会有音量的高低,疾病的过程有高潮也有安静低沉。

想象疾病是一首曲子,医生见到病人的时机是无法预测的,有时候会遇到正好在高音合唱部,这就是热的阶段,有时候会遇到独奏或停顿,这就是寒的阶段。

所以,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会根据需要选择偏凉或偏温性的药。目的不是对治,而是保持旋律和谐,过热过凉需要控制一下,但不能毁了整个乐队的节奏和完整性。更重要的是,帮助病人的生命之曲可以延续流淌下去,而不是简单地以寒制热,以热制寒。


虚-实

八纲的核心,是判断虚实,这又回到了诊断第一步:资源是否充足,只要下焦元气或中焦胃气不足,不管病人有任何症状或检查结果,都属于虚证。

一般来说,虚证的体质,病机反应更容易呈现出:里证、寒证、阴证。因为人体真气不足,气机自然的方向为“阖”,即向内收缩。可以想象,从三焦图来看,当中气元气不足,向内阖收,表气会更加不足,所以邪气得以乘势而入,病情由表入里,成为里证。

长期的慢性虚证病人也会因为自身体质、饮食、精神和外部气候、空间的变化而出现暂时性的阳气回复,而呈现出一时性的邪正相争和热症,但并不能持久。

同样,虚证的体质,人体的气机虚弱,阳气不足,多呈现寒证;抗病修复能力不足,邪正相争多无力,所以往往也属于阴证。

这里也要避免遗漏虚证中的“上实下虚”,即中下焦虚,气机升浮导致的上焦局部的“表证、热症、阳证”,它们的根源来自中下焦的“里症、寒证、阴证”。

所以在古代,尤其是《伤寒论》,诊断的重点是“先别阴阳”。其判断的依据不是根据症状,而是源于病人本来的体质、神质,与当下精气神的虚实、有无。

临床中,热证常常出现在真气和邪气都很强大的病体,这时候可用凉药,把过热的反应调整到一个合适的“度”,只有出现高热时,才用寒性药如黄芩、黄柏、石膏、金银花等药,而且中病即止,不能长期使用。


摘自 李辛的空间


艾灸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