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讲的虚与实是什么意思
中医常会说“虚”、“实”,是大众所熟悉的中医用语,日常中“体虚”,“肾虚”等词常被高频使用,
中医角度说的虚实是何意思呢?
虚实辩证乃是中医辩证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中记载,“精气夺则虚,邪气盛则实”。
《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又云“百病之生,皆有虚实”。
虚则主要指正气虚弱而邪气不盛。
虚则多与精气内伤有关,即气血阴阳虚损。
实主要指邪气旺盛而正气未衰,
实多与邪气相关,包括风、寒、暑、湿、燥、火、痰饮、气滞、淤血、食积、寄生虫等;
通俗地讲就是,有余为实,不足为虚。
虚:
即虚证是对人体正气虚弱、不足为主所产生的各种虚弱证候的概括。
虚证反映人体正气虚弱、不足,而邪气并不明显。
人体正气包括阳气、阴液、精、血、津液、营、卫等,
故阳虚、阴虚、气虚、血虚、津液亏虚、精髓亏虚、营虚、卫气虚等,都属于虚证的范畴。
根据正气虚损的程度不同,临床又有不足、亏虚、虚弱、虚衰、亡脱之类模糊的定量描述。
虚证的形成,可以由先天禀赋不足所导致,但主要是由后天失调和疾病耗损所产生。
如饮食失调,营血生化之源不足;
思虑太过、悲哀卒恐、过度劳倦等,耗伤气血营阴;
房室不节,耗损肾精元气;
久病失治、误治,损伤正气;
大吐、大泻、大汗、出血、失精等致阴液气血耗损等,均可形成虚证。
虚包括气虚、血虚、阴虚、阳虚。
它们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合并出现,甚至可以虚实夹杂。
实:
即实证是对人体感受外邪,或疾病过程中阴阳气血失调而以阳、热、滞、闭等为主,
或体内病理产物蓄积,所形成的各种临床证候的概括。
实证以邪气充盛、停积为主,但正气尚未虚衰,有充分的抗邪能力,故邪正斗争一般较为剧烈,而表现为有余、强烈、停聚的特点。
实证其是非常笼统的概念,范围极为广泛,临床表现十分复杂,其病因病机主要可概括为两个方面:
一是风寒暑湿燥火、疫疠以及虫毒等邪气侵犯人体,正气奋起抗邪,故病势较为亢奋、急迫。
二是内脏机能失调,气化障碍,导致气机阻滞,以及形成痰、饮、水、湿、瘀血、宿食等,有形病理产物壅聚停积于体内。
由于感邪性质的差异,致病的病理产物不同,以及病邪侵袭、停积部位的差别,因而各自有着不同的证候表现,
所以很难以哪几个症状作为实证的代表。
临床一般是新起、暴病多实证,病情激剧者多实证,体质壮实者多实证,
《难经·四十八难》有"急者为实"、"入者为实"的说法,
《类经·疾病类》亦说:"凡外入之病多有余,如六气所感,饮食所伤之类也。"
从好理解的角度出发虚证和实证的辨别可简单归纳为以下规律:
体壮、舌老、外感病初、中期、声髙气粗、脉实有力、痛处拒按等症状多为实证;
体弱、舌嫩、外感病后期、声低气怯、脉虚无力、痛处喜按等症状为虚证。
但实际要复杂的多且虚实还有真假之分,仅供了解不能作为判别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