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感感传传导的路径与形式(三)

灸感的作用形式是传导,当艾灸某一个穴位时,

温热感由这个穴位沿着一定的经络轨迹向其它的穴位行走,这通常也叫做感传。

施灸部位或远离施灸部位产生其他感觉,例如热、麻、酸、胀、痛、冷等


周楣声先生总结了34种灸感感传的路径与形式:

链接:灸感感传传导的路径与形式(一到十一)

链接:灸感感传传导的路径与形式(十一到二十二)


二十三、潮式起伏

感传在行进时能如波浪状一起一伏地向前推行,好象流水的潮头一样。

当这种潮头被激起以后,潮头后方的感觉反不明显,而感传线也就若有若现,若有若无。


二十四、原经回传

感传的作用并不完全是一往直前有进无退,而在一定情况下也能有进有退和能进能退。

在病与穴之间能发生来回传导。

这又有两种表现,

第一是感传自灸处到达患处后,并不随着作用的发挥而下降中止,

而是自病处又逐步回传至灸处,再由灸处回至病处,如此反复多次而最后消失。

第二是直对病处着灸时,病处的灸感循经向着相应的孔穴传布而“自病入经”,

也可由相应的孔穴回传至病处,往来回传与反复。

这是真正的回传,有人把撤除刺激后感传的退缩与消失,认为是回传,是很不恰当的。


二十五、全身周流

对某一孔穴经多次或次数虽然不多,但已可激起经气向远处流行时,

当到达指(趾)尖及顶心以后,即照例地仍由原路回传至灸处,

再从灸处出发向全身反复周流,也可不回至灸处而向全身周流。

在取用大椎或阴交等身体中行诸穴时较为常见。

对同一孔穴如多次着灸经气已经能够在全身周流,而随即或间隔不久别灸他穴时,

则此种现象在初次发生虽较首穴为迟缓,但仍可较快和较易地出现,

而不必等待多次施灸。这类情况较为常见。


二十六、沸腾上泛

在后病前取诸病例中,当感传到达患处后,能出现沸腾感,自后向前泛起,历时较长。

如有此种感应出现者,则效果必定良好。


二十七、重复再见

感传作用均是随着感应过程的消失而同时消失。

至少在2小时以后方能再次发生。

曾见有1例在感传过程完毕已将撤除灸火时,又出现第二次的感传作用与第二次的感应过程。

如此连续3次,方最后消失。


二十八、首尾分离

一般的是作用点(灸处或针处)、感传线与患处三者之间互相联系。

但在很多的情况下,感传线并未能为患者所感知,而患处却能出现明显的第二相的治疗作用。

这种首尾分离的情况,既能在灸处与一个患处之间出现,也可在循经再传的几个患处轮流出现。


二十九、潜藏隐匿

这也是所谓隐性感传,感传第一、二两相的现象均极隐约模糊,

或根本未被感知,但也能收效,或效果较差。

这与针灸无效之感应不良,有时也难以分清。


三十、徘徊停步

感传行过一段路径或是已经将至患区,也可停止不前而渐趋消失,故必须中途加灸以助之。

有时虽在中途加灸也难使感传完成,必须另觅他穴,分别选择。


三十一、错向知返

感传照例是向患处行进,少数情况也可先向相反方向行走,当行过一段径之后再行返回而走向患处。

这种情况多在躯体与某一经络之中段取穴,

或是在灸处的下方另有一敏感性较高的反应穴存在时发生。

如在肢体末端取穴,当然就不能出现。


三十二、迷途失向

极少数感传也能不按照定向传导的规律而是朝着无关方向行走,

并能走得很远,最后是毫无作用而隐没消失。


三十三、紊乱无定

同一经穴感传的途径与方向每次不同,彼此差异很大而变化无定。

是说明体内有多种病变同时存在,或虽属同一疾病而受病组织已不止一处(实例是癌肿转移),

这对预后的判断有很大意义。


三十四、超限迟钝

感传能因作用次数的增多而加强,但如因对同一孔穴长期连续多次施灸(数十次或百次),

每因表皮反复剥脱与局部组织长期遭受温热刺激,使其反应迟钝,而感传的发生与传布均可逐渐延迟。


艾灸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