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感感传传导的路径与形式(二)
灸感的作用形式是传导,当艾灸某一个穴位时,
温热感由这个穴位沿着一定的经络轨迹向其它的穴位行走,这通常也叫做感传。
施灸部位或远离施灸部位产生其他感觉,例如热、麻、酸、胀、痛、冷等
周楣声先生总结了34种灸感感传的路径与形式:
十二、偏向斜折
当偏居身体一侧的某一脏器或某一部位出现有病理改变,如在其对侧相应的经穴施灸时,
则对侧的感传进入躯体之后,均是斜行越过中线而进抵患处,
如双侧同取则病侧的感传均是直接到达患处,健侧的感传则是折向患处。
这在肝病,一侧肺病,一侧肾病,心脏病及阑尾炎等诸病例中,均有规律性的证明。
十三、分叉多岐
(一)起步分叉
除在灸处上下方各有一患病处所,感传一开始即可上下分叉的情况外,
也有在感传开始后出现分叉,齐头向一个患病区域前进,曾有1例出现过6叉之多。
(二)中途分叉
感传在一线前进的过程中,中途忽然出现分叉,
变成两股相距极近或较远的感传线齐头并进,分为两路抵于患处。
或是在分叉后行过一段路径又复汇为一股再抵患处。
如有两处患病区域或左右相称的疾病(如双目同病),也可在分叉后各自走向两个患处。
在第一次分叉出现后,仍用原法原穴,也可仍有分叉或不再分叉。
十四、弥漫扩散
(一)起步扩散
在患处就近取穴时,感传开始发生后,即可呈片状向病区扩布。
如系远道取穴,多数是呈线状或带状,少数也可扩散成片状。
(二)中途扩散
感传开始以线状形式出现,当行进不远即迅速向全身扩散,
使个身温暖弥漫,汗出津津,感传线可被其掩盖而隐约不见。
这种情况较为常见。
十五、左右同感
在一侧的某一部位接受一定的刺激,而在对侧肢体也能出现同样感应,有三种情况:
(一)同向同感
即在一侧的上肢或下肢着灸或进针,感传现象可以在双侧同时出现。
(二)反向同感
曾见有1例消化不良患者,在左合谷着灸,感传自外而内沿手阳明经由肩进入上腹,
当上腹正感温暖舒适时,忽感右肩也发热,
也沿手阳明经自内向外以相反的方向至大次指之间,随同左合谷的感应完毕而同时消失。
(三)同位同感
在一侧的肘膝关节肿痛,以及蛇虫咬伤而在对侧的相同部位进行灸针时,
则健侧的感应可以在患侧同时出现。
这种交经缪刺的作用较为常见。
十六、左右不称
在同时和先后取用上肢或下肢相称经穴时,其感传路径基本上是左右一致。
少数情况也可左右不一,如头面病,取用双侧合谷,
一走上臂内侧而经过前胸,一走上臂外侧而经后背。但以患处为终点则是不变的。
十七、起源异位
感传不是在灸处发生,而是在另一区域或另一经穴却能出现明显的感传作用。
与灸处的联系虽不为患者自身所感知,但与火力的大小却是密切相关,其过程也完全一样。
能有两种情况:
(一)同经异位
比如在足三里与上巨虚着灸,感传出自厉兑与次趾尖,再上行至灸处前进而止于患处。
(二)异经异位
在灸治中府及肺俞时,气流能出现于下腹,并向上传布周流全身。
灸治尺泽及阴交亦曾有感传出自涌泉。
取用食指尖能见感传出自养老并沿手太阳经上传。
这些情况不但以往未见记载,在今天也未见报道。
十八、阴阳转向
(一)起步转向
即在阳部和阳经着灸,灸感及其感传作用可在其对面的阴部或阴经发生;
而在阴部和阴经着灸,灸感及其感传作用也可在其对面的阳部或阳经出现。
例如在外关着灸,感传可出现在其对面的内关并沿手厥阴经上传,在内关处着灸于外关处也曾有同样情况。
灸太冲感传可出现于涌泉,灸昆仑感传也可出自太溪。
这类情况并非罕见。
(二)中途转向
这在阴部病于阳部取穴为常见。
例如病在腹壁或脐周时,于至阳取穴着灸,当感传行至中途或距病不远时,
即转向穿过腹腔而达于病处,与中途横贯相同。
十九、绷急如弦
当感传发生后,患处与灸处之问曾出现有如弓弦样紧张之绷急线,
所过之处皆沉重酸麻,最后方逐渐减弱而消失。
二十、浮越外溢
在感传尚未到达患病区域,能在远离感传线之外出现某种一过性浮越反应,
如轻微的头晕耳鸣,某处肌肉发跳,面部耳部或是全身发热。
对感传线并不干扰,可自数秒钟以至数分钟迅即消失。
二十一、催惹激发
感传线绝大多数能为患者自身所感知,但也有必须在他种作用协助和影响下方可被感知。
如有时在着灸的肢体仅有酸重感,面在循经按摩之后,方可感知有麻木线出现。
二十二、弹丸连射
曾遇一例,感传不是以线状形式出现,而是如弹丸一样,
一次又一次地以闪电般的速度从灸处出发,射向患区。
连续数分钟,最后方减弱而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