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调养手法有补法、泻法、通法

艾灸手法的通法常听到被解释为“平补平泻谓之通”,但还是感觉解释的不透彻。

应该如何理解艾灸手法中的通法呢?

相信不少人都有这个疑问。

今天就以文字的形式,掰开揉碎了来说一说“通法”,希望对大家理解“通法”能够有所帮助。


1、通的概念

《说文解字》:通,达也。意为没有堵塞,通达。

从通的构造看,一个甬道的“甬”,一个“辶”,同样代表了畅通无阻碍。

也就是说,当道路或河流等出现堵塞不通,我们采用一些方法将其疏通,这就是通的概念。

那通法也就是指我们用来疏通的方法。

艾灸手法,艾灸补泻


2、艾灸手法中的通法

艾灸调养手法有补法、泻法、通法。

补法是偏于以温和舒适的火候长时间的去刺激穴位,

泻法是偏于以瞬间灼痛的火候去强刺激穴位。

通过补泻手法的操作,使人体的寒热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

但如果我们站在“疏通”的角度看待艾灸手法,可以说没有补泻之说,而是在疏通时对于火候的把控程度不同。

补、泻手法在实际的运用中,补法并非一味地只补,而是以补为主,以泻为辅。

泻法也是如此,以泻为主,以补为辅。


有些人体质并没有明显的寒热现象,只是局部有气机壅滞不通而产生疼痛,这时就可以通过补泻相结合的适量刺激,来疏通经络中病灶处的壅滞气机。

这就是艾灸手法中的通法,其不以补泻寒热为目的,而是以刺激宣发经络中病灶处的壅滞气机为目的的一种手法。

例如面对身体局部气机有壅滞的被灸对象时,运用回旋、悬定技法温行气血,然后再用雀啄压气法激发经气,这就是对穴位病灶处进行补泻相结合的适量刺激,达到疏通壅滞气机的目的。

此外,“平”即“均等”,结合上面的分析,再来理解“平补平泻谓之通”是不是就不懵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概念上理解了之后,希望大家在实际艾灸过程中,多用心去体会。


传艾书院讲师 熊海龙


艾灸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