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直接灸补泻法:疾徐强弱法、疾徐开阖法

古法直接灸是这样:

对准孔穴,用艾炷贴在穴位上,艾火直接烧灼,造成轻重不同的烧伤,以延长其作用而收效。

由于在灸疮愈合之后,多有瘢痕形成,故亦称瘢痕灸。

这是最早与最古的灸法,后世的各种方法,都是由此派生和衍进而来的。

取穴以背腹腰股等肌肉丰厚与隐蔽之处为宜,特别是背部的各个俞穴与反应穴更宜首先入选。

取穴不宜太多,以1穴为最好,如两穴同取最好左右对称,最多不宜超过3穴。

古法艾灸,直接灸补泻法

艾灸用火方法

灸处皮肤可略涂一点凡士林,使艾炷不易滚落,以烧完一炷为一壮。

可分为以下几种方法:

(1)间断法。

待艾炷燃烧熄灭后,吹去残火,再重新点燃一壮,不易出现感传。

(2)连续法。

不待艾炷燃烧至尽,当其将灭未灭之际,即在余烬上,再加添新艾炷,不使火力中断,每可出现感传。

(3)补泻法。

包括疾徐强弱法和疾徐开阖法。


直接灸补泻法

疾徐强弱法

这是传统的艾灸补泻法,《灵枢・背腧》早已有过说明,即

“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

传,也就是用口对艾炷吹气,使气传布及艾,使其燃烧旺盛之意,

这是疾火与强火,能使邪气随火气而发散,这就叫泻火;

若任其自灭,是徐火与弱火,能使阳气深入,这叫补火。

这就是

强刺激具有泻的功能;

弱刺激具有补的作用。

如咽喉与腮颊肿胀,用小艾炷直接灸耳尖或少商,可以立即显示泻的功能,

尿频便溏,用温和灸艾灸关元或气海,每多缓慢收功,而具有补的意义。

这种疾强为泻,徐弱为补的作用,亦即《灵枢・九针十二原》:

“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之义也。

根据这种疾徐快慢的补泻原则,在针刺手法上,古人早就有许多灵活多变的针刺方法。

在灸法方面相应的也有许多变法。

疾徐开阖法

出针后疾按针孔与不按针孔,这是针刺开阖补泻的常规,在直接灸的补泻上也得到应用,

杨继洲曰:“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待自灭,即按其穴;以火泻者速吹其火,开其穴也。”

此即在艾炷自灭之后,再加按压,以增强补的作用,后世又有灸后贴膏药之法,

如张景岳及吴亦鼎等人皆有推荐。

即“凡用火补者毋吹其火,必待其从容彻底自灭,灸毕即可用膏药贴之,以养火气。若欲报者,直待报毕,贴之可也。若欲泻者疾吹其火,令火速灭,待灸疮溃发,然后贴膏。此补泻之法也。”

此即以徐火灸毕之后,当即贴膏药者为补;

疾火灸毕之后,待灸疮溃发,再行贴膏药为泻。

这也是属于开阖补泻的应用。



艾灸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