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艾灸:化脓灸烧灼灸疮的观察

直接灸大:对准孔穴,用艾火直接烧灼,造成轻重不同的烧伤,以延长其作用而收效。

由于在灸疮愈合之后,多有瘢痕形成,故亦称瘢痕灸。


减痛法

直接灸的烧灼痛是病人最为畏惧的第一关。

至于疼痛在针灸作用中的利弊,还难作定论。

但至少说疼痛也是针灸作用中一个有效环节,是属于良性刺激,与病理的疼痛有着根本的悬殊。

但病人往往不能忍受故必须极力减轻,以完成灸疗的作用量,

当艾炷燃烧过半时,疼痛最剧,

此时可用手拍打患者身体其他部位,或在灸处附近抓搔以分散其注意力。

有人先用局麻,在穴位上作浸润麻醉,但常不必要。

一般只有在第一壮为最痛,以后各壮就可忍受了。


灸疮

直接灸的作用,主要就是造成灸疮以形成慢性刺激。

当灸疮形成之后,火的作用已不复存在。

故直接化脓灸的发挥,灸疮是居于重要地位。

以下几个环节,应当重视。

古法艾灸:灸疮疤


灸后保护

待灸壮完毕后,揩净灰烬,用干敷料覆盖,不用任何药物,

待5~7天后,焦痂开始浮动脱落,有少量分泌物,可隔1~2天更换敷料,

疮口周围用酒精或盐水棉球揩净,仍用干敷料覆盖。

如需继续在原处用原法加强,在焦痂尚未脱落时,则疼痛每极轻微,

如焦痂已经脱落再行直接烧灼,痛感每不能忍受。

可在疮面上放一姜片或蒜片,在直接灸基础上再用间接灸。

灸后仍用干敷料覆盖保护。


促使发作

如果灸疮干燥,无分泌物渗出,古人称为“灸疮不发”,往往收效不大或无效。

《资生经》云:“凡着艾得疮发所患即瘥,不得发,其病不愈。”

古法有用葱煨,热熨,或用补气益血方剂。

但终嫌费事。

[明]高武云:“予尝灸三里各七壮,过数日不发再各灸二壮,右足发,左足不发,更各灸二壮遂发,亦在人以意取之,若顺其自然则终不发矣。

此人事所以当尽也。”即如遇灸疮不发,可在原处再加添数壮。此法最为简捷可用。


清洗止痛

在灸疮发作后,偶可见有疼痛剧烈,难以忍受者,

古法常用鲜柏白皮,鲜柳白皮,当归,薤白,生地,黄芩,竹叶等药,选取一二味,煎汤熏洗。

可参阅《外台》卷二十九疗灸疮及火疮诸方。


观察瘢痕

灸疮愈合后所形成之瘢痕,也是观察疗效的一种标志,如果瘢痕起坚硬疙瘩或是呈现紫暗颜色,是说明病根未除,还要继续在原处施灸。

如果瘢痕颜色灰白,平坦柔软,就已达到治疗的要求。

《外台》卷十八曰:“候灸疮差后,瘢色赤白,平复如本,则风毒尽矣。若颜色青黑者,风毒未尽,仍灸勿止。”

古人在这方面早已有过观察和说明。


适应症与效果

举凡全身各个系统之陈年痼疾与药物难以为力的病症几乎皆可包罗,用之得当,均可收奇效、显效与有效的不同效果。

有的病例可立即生效,如感传及于患处,各种症状即可轻减。

但大多患者当时可无任何反应。

等待灸疮发作,焦痂脱落,分泌物增加时,效果为最好,待5~6周后,灸疮开始干燥,效果也就有所减弱,

如症状仍然存在,可在原处反复加强,持之以恒,以图巩固。



艾灸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