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的意思

《医学入门》云:“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艾灸人耳熟能详的这句话,也是劝人以灸代药,以灸代针的主要依据,

其背后的内涵却大有深意。

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这句话个人理解应该分2个方面来看


 一、治疗不同层面的病邪。

生病了,该怎么治疗?

中医西医都各自有十八般武艺疗病驱疾,就像做饭时厨房里刀、叉、铲、勺等不同的工具适用操作各不相同。

中医治疗六大技法砭、针、灸、药、导引、按跷,

是根据病邪在不同层面(皮、脉、筋、肉、骨、空间),而采用针对性的手段干预,

每种技法相对应解决某一层面的问题。

当疾病已经发展到,或者说拖延到针之不及,药之不到的层次了,

就是说已经到了奇经八脉受病的程度了,

这种病位已经很深,只有借助天地之气来解决。


这句话怎么理解?

《管子》中的《外言》曰:“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而以为人!”

这里就清晰明白的说明了,人这台自以为是的机器,

而他的生产厂商是天地合伙制造,我们凡人之力是不可及的。

说的通俗点,就像手机各种乱码,乱死机等一些无法通过换配件的方式修理了, 

只能刷机,

重新恢复到出厂设置的原始状态。


那为什么疾病到了奇经八脉受病的程度就“药之不到”了呢?

随便翻看下中药类的书籍就会发现,不管哪味中药,入胃经,脾经,心经,肝经等等,

唯独没有入督脉,任脉,冲脉,带脉的,为什么皇天厚土要如此设计?

我等凡人就不研究了,只管用好天生我材方是正道。

所以当身体不适多年,针药砭推方法用之不尽如人意,

那就一定坚持好好艾灸,身体能好,还能给子孙再留点祖产。


二、当年那时代的技术层面,直接灼肤化脓灸的风险

平时做艾灸的朋友都知道,艾灸适用范围广,价轻效重,

而且小到感冒发烧,大到肌瘤中风皆可灸治,

为什么古人说针治了不好,药吃了不效,就要做艾灸,

而不是让直接艾灸,还省了针和药前期的时间和金钱的浪费呢?

这就需要根据所处的时代背景来说明。


《医学入门》成书于明代1575年,距今四百多年,

当时的艾灸形式以直接灼肤化脓灸为治疗形式,

不到不得已,一般人不愿承受如此苦楚,而且灼肤灸专业要求较高,

当时的卫生护理条件差,

经常有因为化脓灸操作或护理不当导致伤残,甚至死亡的病案。

所以艾灸在当时治疗疾病处于病位较深,甚至半生半死的状况下采用的治疗手段。


但是今天科技进步,完善的工具使用,

把艾灸疗法的优势发挥的淋漓尽致,而且安全性高,没有痛楚,享受中就完成了调理,

所以在寒湿当道的今天,艾灸必然是养生保健治疗的首选干预方式。


所以,个人认为,在现代社会压力大,身体以寒,痰,湿为主要病邪的特点,

“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这句话可以改为:“药之所及,针之所到,都先灸之

更适用于今天的大众养生需求。



艾灸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