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选穴思路三:从三焦思考
艾灸选穴思路三:从三焦思考
三焦,历来说法不一。
此处讲的三焦的思路,属于我个人的看法:
膈肌以上为上焦,
齐肚脐中线往下为下焦,
而齐肚脐中线往上,到膈肌以下,为中焦。
我的体会是:
取不同部位施灸,对人体气机的影响不太一样。
总的来说,
灸下焦,偏于补;
灸中焦,偏于调理上下气机;
灸上焦,偏于宣发输布,散气和降气的力道强一些。
譬如很多人心下有硬结,此处相对而言是实证,直接对着灸,往往灸不进去,感到被灸处烫。
此时如果取下焦穴位施灸,可灸进去,而对于疏散心下硬结,见效较慢,远不如取上焦穴位施灸来得见效快。
如灸膻中,或天突等,不拘泥于穴位,而要点在于灸上焦部位有灸感的点,利用上焦宣散之力,降心下硬结化掉。
又如人气不足时,容易感到累;而肺的输布力道不足时,也容易感到累。
如果是气不足,多取下焦穴位施灸,如灸关元,增强人体精化气的功能,气足则不容易累。
而肺气不宣,则需要取上焦穴位施灸,如灸身柱,或灸膻中,让气能畅达全身,人也不容易累。
下焦偏补,多适用于中老年人,对小孩子往往不太合适。
很多书上都提到,三十岁后方可灸足三里,我看现代人耗散得很厉害,二十多岁足三里便可灸的,不在少数。
至于孩子,多数不需要用到肚脐以下穴位;
8 岁以下的孩子,甚至灸身柱和肚脐这两个穴位,便足以应付大多数疾病
--南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