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待处理艾灸“排病反应”
中医的"排病反应"和西医的"副作用"
中医和西医在治疗疾病上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点,这就是“排病反应”。
“排病反应”是中医的说法,西医是没有这么说的。
是为什么呢?我觉得这和中西医治疗的出发点不一样。
中医是利用人体的自身本能来对抗病邪,体内的正气和病邪之气交战,把邪气赶出去,这才有“排病”一说。
所以说,中医治病是从内向外把病邪赶出去。
而西医是利用药物、手术等外界的手段治病,属于正气、邪气之外的第三方,是从外向内治病。
西医药物除了对付邪气,要是遇上碍事的正气也不客气,统统的消灭掉。
正常的机体功能被压制了,就会出现其他不良的反应,这就是西医说的“副作用”。
从这个比较上不难看出,
排病反应是好的,是有正面意义的;
而副作用是不好的,是不想让它出现的。
排病反应症状
我在给病人治病的过程中,常听他们提出关于”排病反应“的疑问。
比如:
有的患者治肝病,疗程中出现失眠、情绪起伏、爱生气等反应;
有的患者治风湿,结果全身发冷、又打喷嚏又流鼻涕的,好像是得感冒了。
我就告诉他们:病邪不会老老实实等着正气把他们消灭,它们会在经络里到处跑,
所以治这儿的病,病邪可能在别的地方跑出来。
这是病邪找到了一个出口,我们看不见的“病”从那里被排出来了。
还有很多病人出现过发热反应。
发热属于全身的综合性反应,多在自身康复机能完全发挥作用后出现,表示气血旺盛,体质增强,而非感染或炎症的表现。
病人一般是高热,体温在39℃~40℃,持续时间一周左右。
少数低烧患者,体温在37.5℃~38度℃,持续十几天,甚至一两个月。
出现发热反应时,可以用擦身等物理方法,最好不要用药物降温。
如果高热三天不退,可以用放血、刮痧等中医手法来缓解,同时用糖盐水补液,防止脱水。
很多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总是担心一个问题:那就是怎么判断自己是不是排病反应。
两个方面看:
首先,要弄清楚自己这些反应是不是外因引起的。
比如在治疗期间是不是着凉了?或者吃没吃不应该吃的食物?
再或者情绪有没有很大的起伏?诸如此类。
如果没有外因诱发,只是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反应,就可以认定是排病反应。
这是身体变得更好的表现,不要担心。
还有一个简单的方法:看累不累?
如果出现病情变化的时候精神很好,不觉得疲倦,就可以判断是排病反应。
怎么对待排病反应,该不该治疗?
排病反应就是病邪在别处找到了出口
在治疗期间每出现一种排病反应,体内就会减少一种病邪,所以我觉得对排病反应应该采取:忍耐和任其自然的态度。
能不用药就不用,以免药物使病邪内敛,重回体内使治疗效果降低,或因为药物而出现不良反应。
我曾遇到过一个病人,他在排肝毒出现了皮肤起疹子、瘙痒的症状,被西医诊断是过敏。
结果他用了医生开的药膏,涂药的期间毒素外排被药物抑制了,症状就轻些;
停药之后,身体还要继续排肝毒,症状就又回来了。
过程反反复复了两三年,受了不少罪。
这个时候是不能随意用药的,应该多运动、多喝水、多吃清淡食物,让肝毒尽快排除,排干净就好了。
对发热、痈疮、腹泻等反应要尽量采用:放血疗法、拔罐、刮痧、温和灸等方式来缓解,
这些都是在给病邪找出路,是因势利导的办法。
如果是出现委屈、压抑等情绪反应时,最好是能大哭一场,
或者是找旷野无人的地方大声喊叫,尽量将这种情绪发泄出去,直到心情舒畅为止。
总之,对于排病反应,应持平静态度和乐观的心情,顺其自然是最好的办法。
作者:单桂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