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排病反应出现的症状(三)
18、头晕、头胀
下焦部位经络堵塞,艾灸补进的气血全拥到脑部,加上原本胆经不通,而导致头晕、头痛现象。
应对方法:
在大椎,肩颈,手臂处刮痧。
在原有的穴位加灸:胆经,合谷,足三里,三阴交,涌泉、太冲穴、太溪,内庭,行间,复溜。
19、腹泻
这是典型的肝胆、胆囊炎、肠炎、肠胃问题,体质差的人的表现,也是排毒现象。
说明体内有寒湿,艾灸之后,阳气提升,体内运行时,
肠胃功能开始恢复,肠蠕动增强,寒邪化开,排出体外。
中医认为寒湿包括外感寒湿和内生寒湿两个方面。
外感寒湿:外感寒湿邪气,气血运行受阻。
内生寒湿:寒湿内困而损伤脾阳,或脾肾阳虚而寒湿内停。
外感寒湿以关节、筋骨疼痛为常见症的证候;
内生寒湿以畏寒肢冷,腹痛泄泻,或浮肿为常见症的证候。
体内寒湿:就是痰湿夹杂寒气,内生寒湿多由于脏腑阳气不足,尤其是脾肾阳虚导致的内湿。
外湿宜祛邪,内湿要温补脏腑之阳气。
应对方法:
艾灸腹泻后感觉身体不累,没什么异常:
说明的确是艾灸在起作用了,而且效果很好,多喝温热水,多排几次就好了,
继续艾灸,脏腑中浊气排出体外,症状就会消失,身体也会慢慢恢复。
20、出现发热
艾灸后也有很人出现发热。
发热属于全身的综合性反应,多在自身康复机能完全发挥作用后出现,
表示气血旺盛,体质增强,而非感染或炎症的表现。
出现发热一般是高热,体温在39度—40度。
持续时间1周左右。
少数出现低烧者,体温在37.5度—38度,反应持续十几天,甚至一两个月。
应对方法:
出现发热反应时,可用酒精擦身等物理方法降温,刮痧大椎至背部方式来缓解,
这是在给病邪以出路,不要用药物降温。同时可用糖,盐水补液,防止脱水。
21、 艾灸后经脉痛、关节痛、全身痛,身上各种疼痛
痛的部位说明这个部位有淤积,严重堵塞。
艾灸之后,血液循环增强,如果经脉有瘀堵,就会出现轻微的疼痛或者跳动。
另外,一般,伴有风寒、血瘀、气血不足这三类症状的患者,
艾灸后最容易出现窜痛、跳痛、经脉疼痛、关节痛等症状,
这表明经脉中的阳气得到了补充,正准备将邪气驱赶出去。
部分女性有盆腔炎、子宫位置不正、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
宫颈炎、阴道炎等会出现小腹疼痛、胀痛、极不舒服的反映。
原理:
由于艾灸后血液循环增强,硬化、萎缩、瘀堵的微血管开始恢复弹性,后面推、前面堵,
会牵拉周围的组织,就会反映疼痛,有的人反应强烈,有的人反应弱。
应对方法:
放松心情,继续艾灸。
想要缓解痛症,要加强对疼痛处艾灸,促进外邪的排出,痛症就会逐渐得到缓解。
22、胯骨、颈椎、腰椎酸痛、刺痛、
痛无定处,游走性疼痛
这是关节炎、风湿性、类风湿性、股骨头炎的一种表现,越痛说明越严重。
寒湿症比较严重,同时伴有风邪,则会出现游走性疼痛,刚开始可能是局部疼痛,艾灸后扩散至全身。
比如说有的背部疼痛,可能会有疼痛扩至胸背,肋骨等部位,最后才会转移到四肢末端。
应对方法:
刮痧+艾灸:膀胱经,督脉,任脉
(疏通膀胱经以利气血运行畅通)。
艾灸祛风穴位:风门、风市,如果还有湿气重则需要加丰隆穴。
23、腰酸腰凉(肾脏部位有酸痛感),尿量增加
内有寒湿,肾功能不佳,肾气不足,阳虚。
应对方法:
加大量艾灸,放松心情。
24、胃痛并发有呕吐,胀,排气多、反胃,恶心
这是胃病、胃炎,胃溃疡或者肝功能不佳的反映。
应对方法:
继续艾灸,放松心情。
25、 胃胀气,腹部胀气
脾胃不和,原来就有胀气现象,调理期间有症状加重的现象属于正常,3-5次后会好转。
应对方法:
继续艾灸,放松心情。
26、 酸痛、疲劳、嗜睡(白天犯困)
血液循环差,气血不足。
在艾灸后血液循环加快,所以体质弱的人前二、三次会出现乏力、困倦现象。
应对方法:
继续艾灸,放松心情。
27、 眼屎多、眼红肿、眼疼
这是肝气疏通后从眼中排出,瘀堵在眼内的病邪向外排出的反应。
(但一定要排除近期是否经常熬夜,睡眠不足,上火,因为熬夜睡眠不足,上火也会出现眼屎多、眼红肿、眼疼)。
应对方法:
多喝温热水,不要喝菊花茶等凉性质的饮料,否则会影响艾灸的效果。
在大椎,肩颈处刮痧。
泡脚后再艾灸,眼睛红肿的部位不艾灸,
在原有的穴位加灸:合谷,足三里,三阴交,涌泉,太冲,太溪,内庭,行间,复溜。
28、便血
这是肠息肉、肠炎、痔疮病人的反映,艾灸活血化瘀过程中,
将原组织在各部位的淤血分解后排泄出的反映。
应对方法:
放松心情,继续艾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