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排病反应出现的症状(三)

链接:艾灸排病反应出现的症状(一)

链接:艾灸排病反应出现的症状(二)


18、头晕、头胀

下焦部位经络堵塞,艾灸补进的气血全拥到脑部,加上原本胆经不通,而导致头晕、头痛现象。


应对方法:

在大椎,肩颈,手臂处刮痧。

在原有的穴位加灸:胆经,合谷,足三里,三阴交,涌泉、太冲穴、太溪,内庭,行间,复溜。

艾灸排病反应出现的症状


19、腹泻

这是典型的肝胆、胆囊炎、肠炎、肠胃问题,体质差的人的表现,也是排毒现象。

说明体内有寒湿,艾灸之后,阳气提升,体内运行时,

肠胃功能开始恢复,肠蠕动增强,寒邪化开,排出体外。

中医认为寒湿包括外感寒湿和内生寒湿两个方面。

外感寒湿:外感寒湿邪气,气血运行受阻。

内生寒湿:寒湿内困而损伤脾阳,或脾肾阳虚而寒湿内停。

外感寒湿以关节、筋骨疼痛为常见症的证候;

内生寒湿以畏寒肢冷,腹痛泄泻,或浮肿为常见症的证候。

体内寒湿:就是痰湿夹杂寒气,内生寒湿多由于脏腑阳气不足,尤其是脾肾阳虚导致的内湿。

外湿宜祛邪,内湿要温补脏腑之阳气。


应对方法:

艾灸腹泻后感觉身体不累,没什么异常:

说明的确是艾灸在起作用了,而且效果很好,多喝温热水,多排几次就好了,

继续艾灸,脏腑中浊气排出体外,症状就会消失,身体也会慢慢恢复。 


20、出现发热

艾灸后也有很人出现发热。

发热属于全身的综合性反应,多在自身康复机能完全发挥作用后出现,

表示气血旺盛,体质增强,而非感染或炎症的表现。

出现发热一般是高热,体温在39度—40度。

持续时间1周左右。

少数出现低烧者,体温在37.5度—38度,反应持续十几天,甚至一两个月。 

应对方法:


出现发热反应时,可用酒精擦身等物理方法降温,刮痧大椎至背部方式来缓解,

这是在给病邪以出路,不要用药物降温。同时可用糖,盐水补液,防止脱水。


21、 艾灸后经脉痛、关节痛、全身痛,身上各种疼痛

痛的部位说明这个部位有淤积,严重堵塞。

艾灸之后,血液循环增强,如果经脉有瘀堵,就会出现轻微的疼痛或者跳动。

另外,一般,伴有风寒、血瘀、气血不足这三类症状的患者,

艾灸后最容易出现窜痛、跳痛、经脉疼痛、关节痛等症状,

这表明经脉中的阳气得到了补充,正准备将邪气驱赶出去。

部分女性有盆腔炎、子宫位置不正、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

宫颈炎、阴道炎等会出现小腹疼痛、胀痛、极不舒服的反映。


原理:

由于艾灸后血液循环增强,硬化、萎缩、瘀堵的微血管开始恢复弹性,后面推、前面堵,

会牵拉周围的组织,就会反映疼痛,有的人反应强烈,有的人反应弱。

应对方法:

放松心情,继续艾灸。

想要缓解痛症,要加强对疼痛处艾灸,促进外邪的排出,痛症就会逐渐得到缓解。


22、胯骨、颈椎、腰椎酸痛、刺痛、

痛无定处,游走性疼痛

这是关节炎、风湿性、类风湿性、股骨头炎的一种表现,越痛说明越严重。

寒湿症比较严重,同时伴有风邪,则会出现游走性疼痛,刚开始可能是局部疼痛,艾灸后扩散至全身。

比如说有的背部疼痛,可能会有疼痛扩至胸背,肋骨等部位,最后才会转移到四肢末端。


应对方法:

刮痧+艾灸:膀胱经,督脉,任脉

(疏通膀胱经以利气血运行畅通)。

艾灸祛风穴位:风门、风市,如果还有湿气重则需要加丰隆穴。


23、腰酸腰凉(肾脏部位有酸痛感),尿量增加 

内有寒湿,肾功能不佳,肾气不足,阳虚。


应对方法:

加大量艾灸,放松心情。


24、胃痛并发有呕吐,胀,排气多、反胃,恶心

这是胃病、胃炎,胃溃疡或者肝功能不佳的反映。

应对方法:

继续艾灸,放松心情。


25、 胃胀气,腹部胀气

脾胃不和,原来就有胀气现象,调理期间有症状加重的现象属于正常,3-5次后会好转。


应对方法:

继续艾灸,放松心情。

26、 酸痛、疲劳、嗜睡(白天犯困)

血液循环差,气血不足。

在艾灸后血液循环加快,所以体质弱的人前二、三次会出现乏力、困倦现象。

应对方法:

继续艾灸,放松心情。


27、 眼屎多、眼红肿、眼疼

这是肝气疏通后从眼中排出,瘀堵在眼内的病邪向外排出的反应。

(但一定要排除近期是否经常熬夜,睡眠不足,上火,因为熬夜睡眠不足,上火也会出现眼屎多、眼红肿、眼疼)。


应对方法:

多喝温热水,不要喝菊花茶等凉性质的饮料,否则会影响艾灸的效果。

在大椎,肩颈处刮痧。

泡脚后再艾灸,眼睛红肿的部位不艾灸,

在原有的穴位加灸:合谷,足三里,三阴交,涌泉,太冲,太溪,内庭,行间,复溜。


28、便血

这是肠息肉、肠炎、痔疮病人的反映,艾灸活血化瘀过程中,

将原组织在各部位的淤血分解后排泄出的反映。

应对方法:

放松心情,继续艾灸。



艾灸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