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物艾灸:隔姜灸施灸注意事项
关于隔物艾灸
隔物灸,指在艾炷下垫一衬隔物放在穴位上施灸的方法,称间接灸。
隔物灸,要用到的是艾炷,而不是用艾条,而且隔物灸的功效作用与间隔的物品有关系,在应用时要注意选择。
因所间隔药物的不同,又可分为多种灸法,古人记载有许多种,间隔物的种类也有很多种,
现如今常用的隔物灸有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和隔附子饼灸。
隔物灸除艾灸的特性外,还受所用间隔物质的影响,功效侧重有所不同。
有以下几种隔物灸
1.生姜:
生姜性微温,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的作用,因此隔姜灸多用于治疗外感表证和虚寒性疾病;
2.大蒜:
大蒜味辛,性温。有消肿化结,拔毒止痛之功,隔蒜灸多用于治疗用于疮疡、肿胀、腹中积块等疾病;
3.附子:
附子其性火热,被誉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它有很强的补火助阳功效,能驱散风寒邪气,治愈因受凉受寒而产生的病症;
4.盐:
《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盐能“调和脏腑、消宿物、令人壮健”。隔盐灸是用食盐填平脐窝,在上面置大艾炷施灸。隔盐灸具有回阳救逆、温中散寒的作用,对亡阳脱证,四肢厥冷,急性腹痛、吐泻等症有很好的疗效。
这几种方法之中,隔姜灸因其取材方便,效果明显,应用更为广泛。
隔姜灸施灸注意事项:
姜片准备
隔姜灸是把姜片放置在皮肤之上,再放置艾炷进行艾灸的方法。
明代杨继洲在《针灸大成》有记载:“灸法用生姜,切片如钱厚,搭于舌上穴中,然后灸之。”这里所用的生姜是用老姜,而不是鲜姜、干姜。
那么老姜是什么样的呢?
老姜,俗称姜母,外表呈土黄色,表皮比嫩姜粗糙,且有纹路,味道辛辣。
这里大家在购买的时候要注意区分。
选取合适的姜后,将姜切成一元硬币厚度左右的姜片,
一元硬币的厚度与之相差不大,在切的时候这个是最低厚度,不能比这个再薄了,
如果说您比较不耐热,切厚一点也是可以的,上限大概可以是两个硬币的厚度。
当然如果要追求精度,可以用尺子衡量过后再切。
姜片的大小可以覆盖穴位即可,然后用牙签或者针,在姜片上扎几个孔,这个是不能省略的,这样是在艾灸时便于灸火透过姜片。
最后,在姜片上放置艾炷施灸。
隔姜灸要灸到什么程度呢?
一般来说,艾灸5~10壮,这里的“1壮”就是一个艾炷,然后穴区局部出现潮红为宜,这样就可以了。
在施灸的过程中,如果感觉穴位皮肤有灼痛感,可以略微把姜片提起来,防止皮肤灼伤。
另外可以根据隔姜灸的部位和病症不同来判断姜片的厚度,如果是皮肤较为敏感的部位,姜片可厚些;
如果是急性或疼痛性的病症,姜片可切得薄一些。
隔姜灸的温度上升得慢,下降得更慢,这与生姜的特性有关。
更换艾炷,一般是在艾炷燃至三分之二或者感觉灼痛时,选择更换。
在艾灸时,如果觉得烫,可千万不要忍着,烫出泡了就得不偿失了,可以移开,间隔几秒再移回来。
这里要注意,隔姜灸用的艾炷,是用手搓捏而成的,不是在艾条上截取的艾柱,或者购买的艾柱。
这种艾柱,在灸的时候,不但不容易控制火力,还容易与姜片粘到一起,同时艾灰脱落还容易烫到自己。
所以这里可不能图省事,一定要用手搓捏艾炷来艾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