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敏灸与无为灸,如何找吸点(热敏感部位)

热敏灸”最早是周楣声老先生提出来的,当年有北派谢锡亮南派周楣声,

他写的《灸绳》这本书里有提到这个灸法。

热敏灸也可以说是无为灸的前生,后来演变发展成了无为灸、比较成熟的无为灸的灸法。


寻找热敏感的部分

热敏灸,顾名思义就是对热的敏感觉察。

“热敏”的意思是指对敏感度的觉察,以及对敏感度的运用和调整,整体上称作“热敏悬灸”。

对热的敏感,一个是施灸者,他对艾条的艾烟艾火的变化,

包括观察被灸者皮肤表层的湿度、颜色变化,跳动,与被灸者的沟通,

被灸者觉得他要灸的穴位的周围,就在要灸的穴位的周围来探测,探测更敏感的靠近他的部位,

或者是我们选一个疾病,我们选了三五个穴位,我们就每一个穴位周围探测一下。

探测身体最需要被灸到的那个部位,身体最容易吸收艾灸热能的那个部位,

探测身体最敏感的部位。

敏感的部位,它的特征就是:艾灸的热能有很明显的往身体里边贯穿和被身体吸收的感觉。


对身体要灸的部位或者穴位,怎么判断是敏感度强的部位呢?

一开始是身体某个有结节的地方(可用手触摸),

或者是颜色不太正常的某个地方(泛红、泛青或泛白),

或者是有一点点肿胀的地方,又或者是明显感觉不舒服的某个地方(发凉、发胀、酸、痛等),

就在这个地方的周围差不多巴掌大的范围来寻找敏感点。

寻找灸的敏感点时,身体明显的感受会有:

忽然热往身体里透、热往下陷、热在身体里移动走动,或者热很明显地扩散,

总之,只要灸到敏感的部位,相比较于其他部位,身体有很需要也很舒适的感觉。

在灸之前要慢慢地移动艾条,移动艾条首先最明显的感觉是被灸者感觉到哪更舒适,到哪更敏感,

然后施灸者有了一些经验之后,手上也会有感觉,

根据对方皮肤轻微的跳动、颤动或者艾条在手上的感觉的变化,

比如艾火会往下,施灸者能感受到的连带着艾烟根据敏感部位的不同也在移动,

遇到身体需要的部位时,艾火会往下窜一下,包括艾条的吸感。


热敏感部位的变化

热敏的这种体感在一般生病的人身上会比较明显,

或者说大部分人身上都有或多或少的经络堵塞,身体有或多或少的脏腑的问题,

有疾病或者局部肌肉的湿寒紧,那么,

在热敏灸灸到一定程度时,一般是十几分钟、二十分钟,半小时,一小时,两小时,

已把敏感的部位灸到不敏感再到别的部位去灸,把特别不敏感的部位灸到有感觉。

例如,灸某个部位,艾条离得近,他也没什么感觉,

随着先灸敏感的部位,就是明显有吸艾条的热量、能量、红外线的感觉的部位,

把这个部位灸好之后,再去灸麻木的、不敏感的部位,它也会变得正常敏感。

所以热敏灸在灸的过程中,身体的敏感部位会越来越少,这也是身体康复修复的一个标志。

等身体趋于健康趋于平衡时,这些敏感的部位就会大大的减少,

甚至只剩下身体特别重要的几个部位,

比如中脘、关元这些明显的部位会有热敏的感觉,其他的部位都会回归于正常。


总之,特别敏感的部位,比如敏感部位在身体里的艾的热量的窜行、循经的窜行,

灸这个部位另外一个部位热,灸往下陷,身体在吸收它甚至很深,

或者灸一个部位的周边在扩散,这些现象都会随着灸的推移,会慢慢地趋于正常和平衡,

这也是身体在自我修复和回归健康的一个标志,这样的现象会越来越少。

当少的时候就代表着这个部位被灸够了,或者这个部位这个量就够了。

如果还持续是这种敏感的现象,就说明还要继续灸。

当然,继续灸还是不继续灸,自己的身体也会有明显的感受,

或者灸一段时间后他想休息也是正常现象,下次再灸时,

这个部位还是处于热敏的感受和需要被继续灸,这都是正常。


结合病症穴位找热敏点

一般在生病时,例如咳嗽了,对治穴位有肺腧、天突、中府、云门,

在这些传统的固定穴位的基础之上,在它的周围找一找,

或者在这刚才确定的几个穴位中,后背前胸先探测一下哪个地方更加敏感就从哪个地方先开始灸,

依次从敏感到次敏感到不敏感来灸,

如果敏感的部位灸完,就有好转或者明显的效果,那就继续在敏感的部位再灸,

直到这个地方不敏感再换下一个敏感的地方。

如果是胃部不舒服,那就在中脘附近或者胃的附近来寻找这种敏感点。

如果是痛经,就在后背骶骨那儿八髎周围,或者关元、气海周围来探测敏感点。

这就比传统的定死穴位灸要更灵活、也更有效。


总之,这个敏感点的探测要在有一个基本的确定的基础之上,

比如肠胃的问题,就可以在足三里、手三里探测,

一开始先在感觉到不舒服的部位,在它的周围探测,

最好先放下穴位,在那个部位探测如果没有,再沿着穴位,

或者在那个探测的部位灸够了,那个敏感的部位已经变得不敏感了,

然后再沿着穴位,跟它相关联的穴位周围去探测。


摘自:“元敦国学养生堂” 杨一丰


艾灸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