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艾灸的感受体会
我成为筑基(艾灸)学员之前作为一名瑜伽爱好者、业余理疗康复师,一开始接触西方解剖学与印度佛学的东西比较多。
但慢慢感觉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如太极、书法这些技艺里“身心意炁”才是贯穿一体的,更濡养人。
接触中医,可能也是缘分到了。
中医作为传统文化的部分,守“中”之道、虚实顺逆、阴阳转化、相生相克…深深吸引着我。
原有的艾灸体验
下面详细谈一下在健康营艾灸练习的体验,这次不单领略了什么是“感”,还意外找到身体长期寒凉、痛经的原因。
以前也去过养生馆、中医馆,感受过各种灸法。
有放支架烧艾绒的,有放大盒子灸的,有定穴位的……灸完也热,但总上火,嗓子干疼。
偶尔肚皮还烫得又红有痒,顶着灸盒,也不敢乱动。
只能强忍着,安慰自己,热了就好。
听课才知道,那属于低温烫伤,不是灸而是烤肉。
找吸点
艾灸要手持,还得找吸点,似乎有难度。
第一节课灸督脉,老师示范的“循经往返”行云流水,气定神闲,很快就确定了阻滞点的位置,惊讶于老师的速度。
“我也能找到感觉吗?”不禁暗自发问。
轮到我操作了,因为怕烫伤同学,紧紧握住了艾条,结果一点感觉都没有。
老师一看,说握得太紧就僵硬了,影响手上体会,一定要“松”下来。
这让我想到练太极的感觉,于是放下艾条,做了几个顺缠逆缠。
手上有了气感,再重新拿起艾条,重新练习循经往返。
令人兴奋的是,几分钟之后,明显感受到有几个点,在拖拽艾条。
难道这是吸点吗?我高高举起了手,等着老师确认。老师说“很接近了”,哎呀,好激动!
老师:“很不错呀,这么快就找到感觉,以前练过吗?”
我:“可能是练太极的缘故,手上的气感比较好一点。”
通往成功的路不是一帆风顺的,盘旋找吸点后,进行提拉的时候,我遇到了瓶颈。
始终无法确认,哪个点才是最好的位置。
小许老师说,不用着急,
初学时需要量的累积,每多灸一根艾条,手上都会增长一分体验。
没错的,艾灸的手感需要的是持续练习。
但其实没多久,快结营的那次实操课堂,我终于找到了稳定的吸点,就像吸铁石一样吮吸,这是后话。
寻找痛经的原因
这次我是带着问题来的,想寻找痛经的原因。
以前自己做过排查,无论是饮食、保暖还是睡眠、生活习惯,甚至是体检器官有无病变,好像都没什么问题。
就是找不到源头,无法根本解决。
直到课上,我提起这个困惑,老师问我是否服用过大量抗生素。
一语中的,我才突然意识到这问题所在。以前光觉得牛黄清热之类的成药太凉,每次嗓子发炎都不敢用去火药。
反而用消炎药代替,长期服用。根本不清楚消炎药是大寒之物,一用就是好多年。
小许老师一番话,点醒了我,像是重新打开家门的钥匙,这也许是我最大的收获。
除了艾灸,每一门课都获益良多,这些内容不仅仅是工具,更是一种新的理念和思维方式,能更好地帮助家人和身边人解决实际问题。
原创:“北京厚朴中医 彤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