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学习:以道驭术还是以术入道?
以道驭术还是以术入道?
理入和行入
在南岳衡山祝融峰顶,一座舍利塔上有这样一副的对联:
“白云飞去青山在,青山常在白云中”横批:“会也么?”
“会也么”是元代的口语,此处“么”的发音是mó(二声,阳平音) ,
意思是“你会到了我的意么?”、“你懂了么?”
这副对联是刻写在“涅槃林”(僧人往生后烧化其尸骨的炉塔)上面的,
寓意是在僧人这一生修行结束的时候,仿佛世尊亲临问道,“我的本怀,你明白了没有?”
用禅宗第二十八代祖师菩提达摩的话讲是,“你是否得到了我的髓?”
既然提到初祖达摩大师,更是不得不提他的论著《二入四行论》,
“四行”暂且不谈,解释下什么是“二入”,
所谓“二入”是“理入和行入”:
所谓“理入”就是做一件事情之前不仅仅先把这个事情的产生,发展以及未来整个脉络搞清楚,
而且要深刻的理解其中原理,通达无误后加以实施;
所谓“行入”便是抛开之前说的道理和事情发展脉络,
从实际操作着手,摸着石头过河,一点一点从经验中获得与其相应的道理。
理入和德行
在现代学习中,人们更偏爱于动脑子,贫于动手,所以“理入”更适合于现代人的学习方式 。
但这其中对学习者的要求是必须具备“宽厚”的品德以及非常高的领悟能力。
这里为什么要强调“品德”,学东西怎么还和“德行”方面有关系?
《逝去的武林》的口述作者李仲轩老师曾在文中提到:
“武术学习中,武德为什么重要?因为一个人有德行,才会有谦逊的心,这样他的拳才能练好,
没有真正谦逊的德行,往往是装装谦虚的样子,只会得少为足、害人害己,
有了两下子功夫就出去比试去了,武架子基本也就废了。”
而善于“理入”的人因为其悟性高,往往就会傲气凌人,
这一点降服不了,很难深入学习下去,往往只得了个皮毛误了一生,
如果自己还不知道深浅,敢对外授徒的话那就真是要误人子弟了。
行入
相对于“理入”,“行入”的门槛相对低一些,不要求有多少慧力,
只要求有勤恳的毅力,再加上能遇到位真正懂得的“老师”在关键处指点一二,那便是好福气了。
“理入”的重点在于沉得住气,这成材的过程往往要经过漫长的磨练,动辄几十年。
学习艾灸也是一样,同样也有“理入”和“行入”之分,
学习者要了解自己的学习习惯然后再入手学习,脑子灵活的先学下要领,
然后课后多加动手练习;
不喜欢去记各类名词解释的同学,就要在记住各类手法运用之后,走上“勤能补拙”的道路了。
这其中“理与行”没有高低之分,只是为了适合不同的人而相应产生的,
而且“理与行”这两方面也并不分割,要做到“理中有行,行中有理”
这样才能更加透彻的掌握其精要所在。
所以,艾友们,您适合哪一条学习路径呢?
作者: 传艾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