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入门基本功练习:手到、力到、心到、意到

现在学习和使用艾灸的人越来越多,但在学习和运用当中,练灸基本功却被作为次要内容而忽视。

社会浮躁,大有仪器灸取代人工传统正宗灸法之势,笔者有感于此,在此总结,

在借鉴前人有关练针方法的基础上,撰写此文,为学灸者提供便利,并与传统、正宗灸道之同道共勉!

关于练针,历代医家摸索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并提出一些精辟的见解,

笔者结合练针试作总结归纳练灸之要为四点,即:手到、力到、心到、意到。


一、练手到 

手到,不仅指手法漂亮,更重要的是操作者控制艾火的能力,

将常见的手法运用在灸火上,从而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细分来讲,手到包括肩到、臂到、腕到、指到,包括全身肢体和意念的协调。

这种力量是一种"巧力",应当"强而不猛,迅而不躁,轻而不漂,和而不滞"(魏凌云《针灸科学与技术》)

艾条直而韧,如果没有相当的功底,很难顺利用艾,

更不能随意运艾,往往会给患者感觉火停肌表,难以入里。

同时根据我多年用艾经验:

手法的沉稳娴熟与火足气达、灸感的强弱及持续时间的长短有密切关系,直接影响着灸疗的效果。

有适当的手法,才能持艾端正,进退自如,易于得气、守气。

所以,《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称"巧妙元机在指头"。

艾灸手法练习

事实上,老一辈艾灸大师都特别重视基本功法的练习。

如果细心观察艾之匠师的手,可以发现其手如拈花,举手端物之间透露着韵味,所以他们施灸之时比普通灸师更有意境美。

执艾方式——优美的“兰花指”

1.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擒艾,柔中带刚

2.指实掌虚,掌中气足

3.沉肩、坠肘、悬腕,肩肘放松,蓄势待发

坐姿——“顶天立地”式

1.腰身挺直,左手后背贴于腰,以护腰关

2.两腿竖直,脚掌抓地,成马步壮,接天引地

3.头颈内收,颈肩舒展放松

4.气息均匀,意守丹田

均匀而果断的手势,不是短时间内能掌握的。

因此,必须充分花费一定的精力和时间,徒手练习与实战练习相结合。

良好的姿势对于维护我们自身的健康至关重要,同时我们的定力对灸疗效果的影响也比较大。

俗话说:“练武不练功,到头一场空”,就是这个道理。


二、练力道

《素问•宝命全形论》对用针者提出,要做到"手如握虎",可见其对手法的要求是很高的。

因此"练灸先练手",手法练习是练习灸法的前提。

《灵枢•九针十二原》云:"刺之要,气至而有效",说明针刺治病,

其根本在于调气,而调气的手段主要是手法,可见手法的重要性。

对于灸法,明清以前流传下来的古籍多为直接灸法,

艾条灸法最早见于明代朱权的《寿域神方》卷三,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又不断地发展,形成了多种灸法流派,

具体的手法虽有多种,但归根求源概括起来,基本手法主要分为四大手法:

①入定灸:

艾条点燃,艾火对准施灸部位,距离3-5厘米,持续温和刺激施灸部位10-30分钟,

至皮肤潮红为度。起到温通经脉、散寒祛邪之功。

练习方式:

手持艾条(不点燃),对准一个位置,尽力保持一定高度不变,每天练习30分钟以上,以练定力!

②回旋灸:

艾条点燃,艾火以施灸部位为核心,距离3-5厘米,根据一定方向围绕其反复旋转施灸10分钟左右,

至皮肤潮红为度。起到温开腧穴,祛湿散寒之功。

练习方式:

取瓷碗一个,水平放于桌上,手持艾条(不点燃),将艾头对准碗沿,

保持恒定的水平高度,做顺时针旋转,旋转过程中保持高度、速度、节奏不变,每天练习30分钟,以练恒力!

③摆尾灸:

艾条点燃,艾火对准施灸部位3-5厘米,沿经络运行方向或者相应部位做上下或左右摆动,

操作5-10分钟。起到引导精气的作用。

练习方式:

手持点燃艾条,对准我们虎口的合谷穴,沿着大肠经运行方向,向食指指端做摆尾操作,

操作过程中艾火高度保持不变,以合谷为起点,以食指指端为尾,起点稳重,尾端绵绵不绝。

摆尾均匀有节奏,做到稳而准,有引气而动感的感觉。每天练习15分钟,以练稳力!

④雀啄灸:

艾条点燃,艾火在施灸部位上下一起一落,犹如鸟雀啄食一样,忽远忽近的施灸。

局部会感觉艾火忽强忽弱,起到激发精气、引导灸感、壮阳入里的作用。

练习方式:

手持点燃艾条,腕肘关节自然放松,对准膝盖内上侧的血海穴,做一上一下雀啄灸,一上一下来回为一次,

下落时稳而厚重,有喷火灼热感;

上提时如抽丝,稳而慢;往往受灸部位灸后会有酸麻重等感觉。

此法比较讲究技巧,每天坚持练习100次,以练巧力!


以上四大手法各有侧重,临床上往往配合使用,无特定要求,只要达到火足气达的效果,都是可以的。

一般来讲,入定灸是我个人用的较多的手法。

在做手法的过程中我们要勤刮灰,避免落灰灼伤皮肤。

所有手法都要讲究稳而准,《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旨》云:“凡灸诸病,必持之以恒,火足气到,始能愈。”

所以,在追求外观美感的前提下,以“火足气达”为根基,确保灸质才是最关键的。


三、练心到

艾灸中的心意是指灸者对灸感的体验、把握以及对灸火的控制。

现代医学研究,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支配着人体的感觉和运动,

当心意精神高度集中在指端、灸火时,指感最敏锐,灸感最强。

这时手的灵活性和协调性也是最好的,病人也最易得气的(火足气达)。因此,练灸首先要练心意。

《素问保·全形论》:"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灵枢.官能》:"用针之要,无忘其神"。

这里极为重视用针时医者的心意,称其为"治神",并将其作为针刺治病的要则,是针灸医者的首要任务。

并指出用针时如果忽视"治神",就可能出现"精神不专,志意不理",造成"神气不相随,入针气不至"的不良后果。


艾灸练心的关键是在练灸时思想集中,凝神于指端、灸火,细心体察手下的感觉,

同时提高手脑协调、控制艾火的能力,练就一丝不苟、坚持不懈的精神。

即"必一其神,令志在针"(《灵枢•终始》)。

只有平时在练心这方面多下功夫,临床用灸时,方可精神安详,心无外慕,

将自身的精、气、神灌注于灸火,并能辨气之变,以意行气,令艾火祛病无误,取得良好的灸效。


四、练意到 

意为意念,以意运气。

运气在针刺时为自身气机的调理,即运丹田之气,贯注指端,使气达所欲之处,从而大大增强得气作用,提高疗效。

灸法运气的作用主要有二,

一是强健医者体质并使丹田之气充实;

二是使医者精神易于集中并能以意引气,灌注掌指。

古今善针者皆主张练运气,有"练针先练身,练气后运针"之说。这在我们灸法上也是同样的道理。


练习运气之法,首推气功和站桩。

气功可以使人的精神更好地驾驭形体,增进人的固有机能,激发调动人体的潜在力量,以使生命更加充满活力。

许多著名针灸家指出,练习气功,增强本身的元气,调心宁神,内气外发,意气相随,是针灸医师的一项基本功。

站桩练功为静功之法,采取站桩这一外表上静的姿势,运用松、静、守、息等方法,着重身体内部的锻炼。

站桩要注意把握三个要领,即调节呼吸(调息)、动作(调身)、意念(调心),使三者相结合。

通过站桩锻炼,掌握意、气、力三者的密切关系,

以身注掌、以掌注指,久而久之,掌指自有功夫,则临床时运用自如,可显著提高灸法之疗效。

同时,太极拳也是练运气的一种好方法,它虽为拳术,但其原理与气功和站桩有相似之处,也要调心、调神、调意。

练拳时讲究意到、气到、力到,打拳与意识结合,与呼吸配合。

动作刚柔相济,动中求静,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令肢体灵活,经络通畅,气血调和,阴阳平衡。

故长期习之,必然精神充沛,内气贯足,对从事针灸大有裨益。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灸法与书法、绘画有一定的相通,都是内气与指、腕、臂的结合。

因此,如果练灸者适当习字绘画,经常行笔运气,也能触类旁通,有助于灸功和临床用灸。

而且作字作画,可以怡养心志,对于从事针灸也非常有帮助。 


综上所述,

练灸实为灸师不可或缺的基本功,不仅初学者必须强化,即使对有一定经验的临床灸师也至关重要。

练心意、练力力、练手法、练运气是掌握灸法大要的必要方法。

常言道"熟能生巧""功到自然成",要练好灸,关键在坚持不懈,"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刻苦加用心钻研是学习和运用灸法的成功之道。

我们应汲取前人之所长,并在自己的实践中去体会、摸索,进而总结创造,从而掌握扎实的灸疗基本功。


艾,便如手里的剑!当你不懂剑术,即便手里的剑再锋利,你可能只会误伤自己!

而当你成为一名剑术高手,手里的剑到底是锋利还是粗钝,其实都已经不重要了,因为这并不影响你成为一代剑术大师!

只希望你,乱花丛中莫迷眼!大道至简!

真相往往是最朴实的那个,看起来并不华丽,并不美观,但却能带来很质朴的温馨与厚重感!

还告诉你一个事实,再好的艾也只是工具,如何使用它才是你最终要去面对、学习和钻研的!


原创  --高勇


艾灸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