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判断灸量有没有足够量呢?
怎么判断灸量有没有足够量呢?
第一个,被灸者的灸感消失。
灸感发生时,我们说被灸的地方对艾热很敏感,而当身体吸够了艾热,这种敏感就会消失掉。
这个道理很简单,就像吃饱饭时,就不想再吃一样。
灸够量时,被灸的地方对艾热脱敏了,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敏消量足。
需要注意的是,敏消量足时,无论我们如何调整艾条的高度和角度,被灸者都感到烫。
此时就不要再硬灸下去啦,就像硬吃多几口饭,伤脾胃一样,灸够了再继续硬灸,就会伤阴。
而常见的施灸过程中,被灸者感到烫,
绝大部分都是施灸者把艾条拿得太低的缘故,可以拉高一点,再做一下手法,很快又恢复灸感。
如果施灸者一直感到艾条被顶着,这时也不要轻易换点,可以把艾条拉高一点,
在该点处反复做回旋的手法,并且将艾条由垂直于皮肤的状态,慢慢改成小角度切入。
施灸过程中,高度和角度不是一成不变的,施灸者要灵活变化,总归以被灸者灸得舒服放松为上选。
第二个,观察被灸者的反应。
这个办法很适合被灸得熟睡的朋友,特别是小孩子。
小孩子常灸的穴位,主要是身柱穴和肚脐。
譬如我们趁小朋友睡着时,给他灸肚脐,怎么知道灸进去和灸够量呢(小孩子身体比较通透,灸进去就容易灸到位)?
可以观察他被灸时的呼吸,如果很深沉,说明灸进去了;
另外,小孩子灸进去时,通常都是一动不动的。
所以,当孩子睡着时,你帮他灸,他从一动不动,忽然翻身,或者乱动,这说明灸够量了,可以停灸。
明白艾灸治病的这个道理,可以让我们消除掉关于艾灸的时间的一些误解。
譬如最常见的,艾灸一个穴位,一次只能15分钟到半小时。
我们吃饭还有胃口好坏不同,饭量也不同的时候,怎么艾灸就不管被灸者的感受,一律统一标准呢?
这明显是不对的。
另外一个启示是小朋友没有不适,可以不用艾灸。
家长朋友,您要相信您的孩子是很健康的,只是偶尔有点外感或者食积,基本的体质都是很好的。
通过艾灸,调一下他身体的气机,小朋友恢复得很快。
真为孩子好,就是在他有明显症状时,果断施灸;
而在平时,让他玩,让他亲近自然,别追在他后头,叫他一定要被你灸。
想让小朋友被灸,也得问问他的身体是否需要灸吧?
否则,和死守艾灸一个穴位只能半小时,又有什么不同呢?一样是执着。
第三个,如果灸到敏消量足,看效果
灸到敏消量足,随之而来的,通常是病愈和神足。
与霸道地消除症状,带来的“病愈”不同,灸够量后的病愈,常常是身体状态更好。
这一点在孩子身上看得很清楚,
孩子灸够了的第二天,欢蹦乱跳,跑一天都不累,这样的状态还能持续挺长一段时间的。
反观我们成年人,天天灸,还很难灸到敏消量足,原因何在?
我们每天耗神的地方太多了。
原创 南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