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灸四个阶段施灸要点
本文讲的内容属于无为灸的核心内容,介绍无为灸施灸的总体情况。
由于许多内容需要结合实操才能体会,因此大家看完有疑问也是正常的。
针与灸的原理类似,针刺有四个阶段:揣穴(探查)、进针、候气(催针行气)、守气。
相对应的,无为灸也有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先兆初萌期:定穴着灸、气随火生,酸麻胀痛
1、目标
这个阶段主要是探查人体热敏点。
可以采用往返、回旋等温通手法,在目标穴位的经络附近寻找。
有时没有目标穴位,可能在目标经络上找能透热、传热的点。
在实践中,有些病人肠胃不好,老师会交代在督脉上找一个能透到胃部的点。
这时候,如果有手感,也可以寻找吸感最强的点。
2、方法
这个阶段有分两个小阶段。
(1)粗定位
粗定位是按照中医理论,按照大致的穴位部位进行粗定位。
比如肺腧在第三胸椎旁开1.5寸,关元在脐下3寸等。
教科书上的经穴位置,都是穴位的粗定位。
(2)细定位
细定位就是探感定位,在热敏灸中,就是在粗定位的基础上,通过艾灸穴位的感觉,来确定穴位确切位置的方法。
细定位前,才采用温通手法,调动整条经络的经气。
温通手法是定灸之前的操作,分为二种。
一种为回旋手法,在施灸的部位画圈。
一种为往返手法,有前后往返和左右往返。
3、施灸者手感
这个是施灸者的感觉。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大家感觉也不一样。
通常的感觉是某些穴位有向下的吸力或向上的排斥力。
好比是有下雨时,有些下水道有正压力,会喷水出来。
有些下水道口有负压力,会吸水进去。
当你的艾条在这些穴位上方时,就会感觉到吸力和排斥了。
但是有些同学感觉不到吸力和排斥力,而是感觉到气流。
在有感传的穴位附近,感觉到有冷气向外冒,自己的手也不会太热。
如果位置不对,施灸者与被灸者都不舒服。
第二阶段定向传导期:气至病所
1、目标
使艾条的热量,通过经络传导到你需要治疗的部位
2、方法
我们在第一期可能寻找到较多的吸点,我们要通过调整角度,调整穴位,找到我们“气至病所"的路线。
例如,我们要治疗胃,你灸督脉上的穴位,可能会有很多传导路线,你要找到能传到胃部的。
无为灸要达到速效的目的,要满足:1、气至病所;2、灸量足
3、例子
例如某人腰痛,如果是由于肾气不足引起的,你在神阙、气海、关元等位置,
如果能找到一个热敏点,使热量能透传到腰部,就能起到治疗腰痛的作用。
第三阶段为作用发挥期:主要是温通、排寒、守气
1、目标
此阶段相当于针刺的候穴,前两个阶段找到了位置,这个阶段就是要治疗,发挥作用了。
这个时间可长可短,有时病人正气太虚,此阶段要进行很久。
就如同有些人是温水,煮一下就开了。
有些人是冷水,甚至冰水,要灸很久才会有感觉。
2、方法
无为灸水平的高低,就在于此阶段,能否守得住气。
很多情况下,一个穴位要灸几个钟头,甚至几十个钟头(分成多次)。
在艾灸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灸点的细微变化,特别是你每次刮艾灰的时候,能否找到原来的那个点。
另外,当艾灸到一定的程度,穴位的吸感可能会变成排斥感,但只要热能再传,就应该继续灸下去。
这个时候,守气就变得好象”豪猪取暖“,靠太近则互相刺到,离太远则没有温度。
当出现排斥感时,靠太近会被顶得难受,离太远又没有手感。
3、灸感
被灸者会出现传、透、扩等热感传和酸麻胀痛痒冷等非热感传。
一般来说,热感传可以中断,非热感传是在排病气,不能中断。
如果做排病气的过程中断,患者会比较难受。
一位同学灸足三里,在小腹部明显在冒寒气。连盖在身上的毛巾被,都好象在空调房里一样感到冰冷。
4、例子
分享一下本人灸关元守气的感觉
有一次师母帮我灸关元三小时。
开始开始是热透到命门,然后又沿带脉到腰,整个腹腔热了起来。
由于腹部很热,身体有点燥,我睡了一觉。
醒来以后,发现整个世界都清凉了,不但灸点不热,整个腹部也不热了,只是温温的。
但是整个腹部上好象有一个大气球,顶着艾条。
艾条一点也感觉不到温度,顶着气球的进气口,咕噜咕噜的象冒水一样往气球里充气。
师母告诉我,这就叫做守气。
一方面,气球由于气压较大,在往进气口冒气,所以施灸者感觉到的不是吸感,而是排斥感。
另一方面,艾条相当于一个打气筒,玩气球里打气。
这时候,就要看艾条能否顶住那个进气口而刚好在临界点,并坚持住,不被各种气流干扰。
是否是高手就看这一点!
第四阶段为下降期或循经再传,
当被灸者感到穴位发烫,而调整角度也无效时,应该停止再灸。
1、目标
找到结束艾灸的时间点。
2、方法
询问患者热敏现象是否消失,或者感觉自己的手感变化。
3、例子
分享我自己做的两个个体验。
(1)循经再传:有一次我灸神门,灸了两个钟头后,热沿着心经传到小肠经,然后热感消失。
此时属于下降期。
紧接着热又沿着肺经传到大肠经,最后心包经与三焦经都热了起来。
这就是循经再传。
(2)量足敏消:我给被灸者灸肚脐,两分钟后,热有一路先上传到膻中,并传到脖子。
第二路热沿带脉传到腰,继而整个后背都热了起来。
后腰的热沿膀胱经下行到委中,并传到脚后跟。
半小时后第三路从脚后跟传到脚面,并沿胃经传到大腿、腹股沟,最终传回肚脐。
然后三路热都不传了。被灸者也感觉到肚脐烫,停灸。
作者: 汕头无为灸 牛魔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