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敏灸:腧穴热敏化出现及经穴定位规律
热敏灸法特别重视探寻患者“热敏化腧穴”施灸的重要性,
艾灸时相关腧穴对艾热异常敏感,产生一个“小刺激大反应”
(其他非相关腧穴对艾热仅产生局部和表面的热感)。
我们称这种现象为腧穴热敏化现象,这些已热敏化的腧穴称为热敏化腧穴。
腧穴热敏化态在艾热刺激下极易激发灸性感传(约95%的出现率),
乃至气至病所,临床疗效大幅度提高。
1、腧穴热敏化的出现率
对普查健康人群的结果显示,腧穴热敏化出现率约:5~10%,
而对患有肌筋膜疼痛综合征、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感冒、面瘫、
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激惹综合症、
男性性功能障碍、痛经、盆腔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中风等
20余种疾病者进行艾灸腧穴观察,腧穴热敏化的出现率平均可达70%左右。
寒证、湿证、瘀证、虚证居多,急性病和慢性病均可出现。
疾病痊愈后,腧穴热敏化出现率下降至10~15%左右。
2、热敏化腧穴与经穴定位的关系
腧穴热敏化作为一种疾病的病理反应,出现的部位与经穴定位不完全符合,
但它可以经穴为参照坐标系来定位。
我们曾以30例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
在患者体表共查找出热敏化腧穴121个,与经穴定位的重合率为48.76%。
热敏化腧穴具有时变特性,即随着时间其部位和强度也发生变化。
对热敏化腧穴进行艾灸治疗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3、热敏化腧穴对艾灸的反应
热敏化腧穴对艾热反应表现为:喜热、透热、扩热、传热和非热觉。
平均出现概率为70%,这说明上述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有其内在的必然性。
所谓
喜热就是与非热敏化腧穴比较,
热敏化腧穴在艾灸时患者感觉非常舒适,往往能即时减轻疼痛。
尽管这是患者的一种主观感觉,但这是艾灸适应症的一个重要标志。
喜热现象出现概率为95%左右。
透热是热敏化腧穴的一个主要特点。
所谓透热就是当艾热靠近这个已热敏化的腧穴时,患者可以感觉到艾热通过体表,
深透进入到皮下深部组织,甚至进入胸腹腔脏器,
而在施灸部位,患者感到表面不(微)热深部甚热。
透热现象出现概率为60%左右。
扩热也是热敏化腧穴的一个主要特点。
所谓扩热就是当艾热靠近这个已热敏化的腧穴时,
患者可以感觉灸热以施灸点为中心向周围片状扩散。
扩热现象出现概率为80%左右。
传热则是热敏化腧穴的另一个主要特点。
传热即艾灸热敏化腧穴时,患者感觉一股热流沿着某种路线传导,
从而气至病所,甚至患者感到施灸部位不(微)热而远离施灸部位甚热。
传热现象出现概率为70%左右。
非热觉是热敏化腧穴的一个奇异特点。
所谓非热觉即施灸(悬灸)部位或远离施灸部位产生:
酸、胀、压、重、痛、麻、冷等非热感觉,
独立出现概率约10%,相兼出现概率约60%。
4、不同疾病腧穴热敏化的分布
腧穴热敏化有其自身的分布规律,研究腧穴热敏化的分布规律,
对于临床推广腧穴热敏化艾灸疗法及阐述其产生机制有重要意义。
我们多年来已研究了20多种疾病腧穴热敏化的分布规律:
如骨性关节炎、肌筋膜疼痛综合征、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感冒、面瘫、
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激惹综合症、
男性性功能障碍、痛经、盆腔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中风等,
初步掌握了这些疾病的腧穴热敏化分布部位的高发区,
如面瘫在翳风穴区、感冒在风池和上印堂穴区、盆腔炎症在三阴交穴区、眼科疾病在耳垂区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