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敏灸与传统悬灸的区别
热敏灸是采用艾条悬灸“热敏态”穴位,激发热敏灸感和经气传导,
并施以个体化的饱和消敏灸量,从而能大幅度提高艾灸疗效的一种新疗法。
热敏灸疗法源于《内经》,与传统温和灸疗法,
虽然都是对准穴位“悬空”而灸的悬灸疗法,但有以下本质的不同:
1.被灸者灸感不同:即施灸时患者的自我感觉。
对于悬灸疗法,艾热作用于体表,自然产生热感。
针刺疗法的精髓与灵魂是“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即激发经气,气至病所。
热敏灸强调要求施灸过程中,被灸者产生:
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微)热远部热、表面不(微)热深部热、非热觉等
6种热敏灸感和经气感传,气至病所,而传统悬灸仅有局部和表面的热感。
2.灸位选择不同:灸位即施灸选择穴位部位。
研究发现人体腧穴存在静息态和敏化态两种状态,热敏灸是在热敏穴位上施灸,
热敏穴位对艾热异常敏感,最易激发经气感传,产生小刺激大反应;
而传统悬灸由于未认识到穴位有敏化态与静息态之别,
因此不要求辨别与选择热敏穴位施灸,因此激发经气感传的效率很低。
3.灸量不同:灸量即艾灸的每次有效作用剂量。
艾灸剂量由艾灸强度、艾灸面积、艾灸时间三个因素组成,
在前两个因素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艾灸剂量主要由艾灸时间所决定。
在施行热敏灸疗法时,每穴的施灸时间不是固定不变的,
而是因人因病因穴而不同,是以个体化的热敏灸感消失为度的施灸时间,
这是患病机体自身表达出来的需求灸量,所以是最适合的个体化充足灸量即饱和消敏灸量。
而传统悬灸的灸量每次每穴一般从10钟到15分钟,或者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
往往达不到治疗个体化的最佳灸量。
4.灸效不同:提升艾灸疗效。
20年的研究表明,由于热敏灸激发经气,气至病所,实现古人“气至而有效”的要求,
因此热敏灸的疗效较传统悬灸疗法有大幅度提高。
尤其对以下病症有良好疗效:
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便秘、原发性痛经、
慢性盆腔炎症、阳痿、面瘫、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骨性膝关节炎、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等。
艾灸腧穴热敏灸的研究:
本项目研究始于1988年,江西中医药大学陈日新教授的课题组
从灸疗临床中发现的6种腧穴热敏现象入手,立足临床,
遵循肯定现象→探索规律→创新技术→提高疗效的思路,
采用循证医学与同期、随机、盲法、对照的现代临床研究方法,
历时18年,对腧穴热敏现象(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微)热远部热、
表面不(微)热深部热、非热觉)及其红外辐射客观特征、腧穴热敏规律
(疾病状态下腧穴热敏的普遍性、腧穴热敏部位的动态性、艾灸热敏腧穴激发经气感传的高效性)、
热敏灸新技术操作规范(探感定位,辨敏施灸,量随人异,敏消量足)、
热敏灸对5种躯体痹症(慢性躯体痛)提高临床疗效等四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