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腧穴:十二经脉【输穴】作用介绍
五腧穴:是十二经脉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五类重要腧穴。
五腧穴的分布,是从四肢末端依次按井,荥,输,经,合的次序向肘,膝部位排列。
每经五穴,十二经共有60穴。
五腧穴不仅分属于十二经脉,而且具有自身的五行属性。
五腧穴五行属性按照”阴井木“,”阳井金“的阴阳五行学说归类。
五腧穴之【输穴】:
输穴多分布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
《灵枢·九针十二原》:“所注为输。”意指脉气至此已较强盛,如水流能注输于深处。
《难经•六十八难》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输穴主治脾之疾患:“输主体重节痛”。
六阴经输穴五行属土,脾属土,“体重节痛”是脾失健运,水湿阻滞为患。
脾与胃相表里,其他由此而产生的病症,
如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呕吐恶心,肢体浮肿,大便溏稀,就可以健脾和胃,运化水湿。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
“病在藏者取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说:
“荥俞治外经,合治内府。”意指各经的荥穴和俞穴主治外行经脉所过处的病症,合穴治六腑症。
阴经的输穴是本经的原穴,阳经的则不是。
输穴主治症
1. “输主体重节痛“,十二经的输(土)穴,能治疗肢体重痛。
阴经输穴属土,内应于脾,主运化,故脾失健运则水湿内停而见体重等症。
阳经输穴属木,肝属木,若肝气郁滞则气血痹阻,不通则痛,故输穴可用于止痛。(阴经的腧穴也是本经原穴)
现临床多用于各种风湿痹证,肿胀疼痛的治疗,但阴经输穴与阳经输穴治疗肿胀疼痛有所不同。
阳经之输穴在治疗肿胀疼痛方面,可治疗循经通路上的多处病痛且病位较表浅之”外经“病变。
阴经之输穴治疗肿胀疼痛的病位较深,治疗疼痛的范围也较为局限,主要为相应脏器的疼痛
2.治疗脾胃病
输穴属土,内应于脾,脾胃之疾故可取输穴治之。
3.治疗出血证
脾主统血,如脾之统血功能失职则可出现各种出血症,故可取其输穴。
十二经络的五腧穴之【输穴】作用介绍:
1、肺经:太渊穴
太渊穴位的作用
①咳嗽、气喘等肺系病证;
②无脉证;
③腕臂痛。
现代常用于治疗感冒、咳嗽、支气管炎、肺结核、无脉症、肋间神经痛等。
穴位配伍:列缺、肺俞主治咳嗽、气喘、胸背痛,尤其是肺虚所致者;
穴位配伍:内关、三阴交主治无脉症。
太渊穴、大陵穴、神门穴用七星老斗"神炉"艾灸器施灸如下图:
2、大肠经:三间穴
三间穴位的作用
①齿痛、咽喉肿痛;
②腹胀,肠鸣;
③嗜睡。
现代常用于治疗扁桃体炎、咽喉炎、痢疾肠炎等。
3、心包经:大陵穴
大陵穴位的作用
①心痛,心悸,胸胁痛等心胸病证;
②癫狂;
③胃痛,呕吐;痫证;
④腕臂痛。
现代常用于治疗心肌炎、神经衰弱、腕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等。
穴位配伍:心俞、巨阙、间使、神门治疗心悸;
穴位配伍:曲泽、内关主治心胸痛;
穴位配伍:内关、公孙、足三里、中脘主治胃痛。
4、三焦经:中渚穴
中渚穴位的作用
①头痛,目赤,耳鸣,耳聋,喉痹等头面五官疾患;
②肩、背、肘、臂疼痛麻木,手指不能屈伸;
③热病。
现代常用于治疗头痛、神经性耳聋、美尼尔综合征、眶上神经痛、肩周炎、急慢性腰痛等。
穴位配伍:听宫、翳风主治耳鸣、头痛;
穴位配伍:肩髑、曲池、外关治疗肩臂肘酸痛;
穴位配伍:八邪、外关主治手指不能屈伸;
穴位配伍:外关、期门主治肋间神经痛。
5、心经:神门穴
神门穴位的作用
①心痛,心烦,惊悸,怔仲、恍惚,健忘,失眠,痴呆,悲哭、癫狂痫等心与神志病变;
②高血压;
③胸胁痛。
现代常用于治疗心绞痛、无脉症、神经衰 弱、癔病、精神分裂症等。
穴位配伍:支正主治健忘、失眠、无脉症;
穴位配伍:大椎、丰隆主治癫狂。
6、小肠经:后溪穴
后溪穴位的作用
①头项强痛、腰背痛、手指及肘臂挛痛等痛证;
②耳聋,目赤;
③癫狂痫;
④疟疾。
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性腰扭伤、落枕、耳聋、精神分裂症、癔病、角膜炎等。
穴位配伍:天柱主治颈项强直、落枕;
穴位配伍:翳风、听宫主治耳鸣、耳聋。
7、肝经:太冲穴
太冲穴位的作用
①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青盲,口歪等头面五官病证。
②中风,癫痫,小儿惊风;
③黄疸、胁痛、呕逆、腹胀等肝胃病证;
④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带下等妇科证;
⑤遗尿,癃闭;
⑥下肢痿痹,足跗肿痛。
现代常用于治疗脑血管病、高血压、青光眼、面神经麻痹、癫痫、肋间神经痛、月经不调、下肢瘫痪等。
穴位配伍:合谷称为四关穴,主治头痛、眩晕、小儿惊风、口歪等。
8、胆经:足临泣穴
足临泣穴位的作用
①偏头痛、眩晕、目痛等头目病证;
②乳房胀痛,乳少,乳痈;
③胁肋疼痛,足跗肿痛;
④瘰疬,疟疾。
现代常用于治疗神经(血管)性头痛、眶上神经痛、电光性眼炎、乳腺炎、肋间神经痛等。
穴位配伍:外关、风池、太阳主治偏头痛;
穴位配伍:光明主治乳房胀痛;
穴位配伍:乳根、肩井主治乳痈。
9、脾经:太白穴
太白穴位的作用
①肠鸣、腹胀、腹泻、胃痛、便秘等脾胃病证;
②体重节痛。
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神经性呕吐、消化不良等。
穴位配伍:公孙、大肠俞主治肠鸣、腹泻;
穴位配伍:复溜、足三里主治腹胀。
10、胃经:陷谷穴
陷谷穴位的作用
①面肿、水肿等水液输布失常性疾患;
②足背肿痛;
③肠鸣腹痛。
现代常用于治疗水液输布失常、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等。
穴位配伍:列缺治疗面目浮肿;
穴位配伍:内庭、太冲主治足跗肿。
11、肾经:太溪穴
太溪穴位的作用
①头痛、目眩、咽喉肿痛、齿痛,耳聋,耳鸣等肾虚性五官病证;
②月经不调、遗精、阳痿、小便频数等泌尿生殖系疾患;
③腰脊痛及下肢厥冷、内踝肿痛;
④气喘、胸痛、咯血、等肺部疾患;
⑤消渴;
⑥失眠、健忘等肾精不足证。
现代常用于治疗肾炎、膀胱炎、月经不调、遗精、遗尿、牙龈炎、踝关节扭伤等。
穴位配伍:大陵、神门、太冲、志室主治失眠;
穴位配伍:尺泽、鱼际、孔最主治略血;
穴位配伍:气海、三阴交、志室主治滑精。
12、膀胱经:束骨穴
束骨穴位的作用
①头痛、项强、目眩等头部疾患;
②腰腿痛;
③癫狂。
现代常用于治疗高血压、神经性头痛、腓肠肌痉挛等。
穴位配伍:风池、百会、印堂、太冲主治头痛;
穴位配伍:风池、天柱、后溪主治项强;
穴位配伍:大肠俞、腰阳关、委中、昆仑主治腰腿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