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之【术】:选穴方法与施灸手法
手持艾条悬灸的选穴方法与施灸手法
灸不离穴,具体到艾灸选穴时,要注意一个大原则:
即以穴位为粗定位,进一步通过手法探查灸感,来细定位。
选穴之法,只有两种,局部就近取穴和循经远端取穴。
局部就近取穴
局部就近取穴适用于:
损伤病,譬如崴脚了,确定没伤到骨头,可以就近探查有灸感的点施灸,可以加速外伤的恢复。
偏血分的病。此处的偏血分的病,是病处固定不移。
如果涉及脏腑之病,局部就近取穴之法,常循着任督二脉探寻有灸感的点。
探寻顺序,督脉先于任脉。
督脉上的分区取穴大要:
印堂区:通鼻、明目、下气、醒脑。
百会区:入脑、提气。
风府区:入脑、驱风。
大椎区:通阳、助倒时差、主治咽喉、颈椎病,防老年痴呆。
身柱(肺)区:通治儿科百病、肺病、肩膀和上肢病。
神道(心)区:阳光普照,四末可达。慢性病调理的关键区域。
至阳(肝)区:解酒、交通上下气机、主治肝胆疾病。
脊中(脾)区:助脾运化、统血,主治脾胃病。
命门(肾)区:助肾纳气,主治泌尿系、腰病。
腰阳关区:主腰腿,通下肢阳,助瘦大腿。
八髎区:主治生殖系、小腹及下肢病。
任脉上的分区取穴大要:
天突区:主治咽喉、甲状腺、淋巴结等病。
膻中区:主治情志、肺、心系病,振奋宗气。
中脘区:下气,肝胆脾胃总调。
脐区。通治百病,助瘦肚子。
关元区:补一身元气,主治下焦诸病。
循经远端取穴
而循经远端取穴其根据在于:经气所过,主治所及。
实践下来,常选用的末端穴位也不多,大致列举如下:
手腕内侧:神门、阴郄、内关等穴。皆可全程来回扫灸。
心脏有疾,一开始施灸要从远端取穴,可选用此处穴位。
另外,失眠、汗证等,扫灸此处,效果佳。
足三里:全程来回扫灸。大补气血,年老选用尤佳,孩童一般不用下焦穴位。
三阴交:全程来回扫灸。调补肾、脾、肝三经,可助眠,助调经。
阳陵泉:全程来回扫灸。补胆气,补筋,主治下肢疾病。
血海:全程来回扫灸。主治血证、痒证。
施灸手法
至于手法,除基础手法来回和回旋外,另有进阶手法两种:小雀啄和苍龟探穴。
手法要点如下:
1.来回:平而直,每次来回扫的长度相近。为基础手法,以激发经气。
2.回旋:平而圆,施灸者手向心口回旋。为基础手法,以细定位。
3.小雀啄:要点在于艾条上下,以寻找最佳施灸高度,亦即,临界点。
4.苍龟探穴:要点在于微微拉高艾条,向四周钻察,以寻找最佳施灸角度。
初学者以练习基础手法为准,直到遇到施灸时,感到被灸处是顶着艾条,方可练习后面二种手法。
手法不难,难在定点灸。
定点时,需保持全神贯注,把自己的神“灌注”到被灸处,被灸者的灸感会大有不同。
而一旦掌握纯熟,临证施灸时,法无定法,
选穴、手法皆由心而发,全凭感觉,又都在规矩之中,自然而然,治病效果如风吹云。
到达此处,即为岐伯天师时常念叨的“神”之境界。
每位灸师,都应该以神的境界为追求,尽早摆脱形的束缚。
执着于形者,常能遇到“不可治”之病。
言不可治者,不得其法也。
摘自“南岛艾灸学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