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邪重的症状及祛湿方法
中医说致病六淫邪气有:风、寒、暑、湿、燥、火,而湿邪是万恶之邪。
一、关于“湿气”、“湿邪”和“湿证”
“湿气”是中医关于气候湿度的术语,“湿邪”是中医病因术语,“湿证”是中医诊断术语。
“湿气”是用来指代天气、气候的湿度,比如气候潮湿,与其相对的是“燥气”,就是气候干燥。
中医认为人的疾病与气候息息相关,
如果一段时间气候湿度大,或长居水湿地域之人,则湿气容易进入体内,产生“湿邪”,
进而出现身体乏力酸痛、食欲减退、腹泻等“湿证”的症状。
因此说身体“湿邪重”,而不是“湿气重”。
二、“湿”分内外
1、外湿:
因气候潮湿、久居湿地,或感受雾露,或涉水淋雨,或长期水中作业,或空调房内时间过长,
缺乏锻炼,湿气进入体内,产生“湿邪”,出现“外湿证”。
症状多表现为头重如裹、四肢困倦、关节肌肉酸疼、湿疹等。
2、内湿:
因饮食不调,素体或久病脾虚,或夏日喝冷饮,食用雪糕及冰冻水果,或熬夜等,
导致湿气内生,产生“湿邪”,出现“内湿证”。
症状多表现为食欲不振、腹部痞闷、大便稀溏等。
三、湿邪存在人体不同部位有不同症状
如在体表时,可以出现周身沉困,四肢酸懒沉重,皮肤湿疹等症。
从体表进一步侵入了关节,则关节酸痛、沉重、活动不利,痛处不移。
侵犯头部可出现头重如裹。
停滞胸腹部表现为胸闷脘痞,小便短涩,大便不爽。
又因为湿性趋下,可出现下肢水肿,淋浊、带下、泄痢等病证。
典型的湿证都有舌苔厚腻,偏热的是黄腻,偏寒的是白腻。
因为机体气机滞缓以后,肝脾的升腾之气不能翻上来,舌面上就像死水一潭,会有淤泥沉积,这样舌苔就逐渐增厚并粘腻。
以上湿邪症状还只是初期表现,真正的危害还在后面。
由于湿邪的本质是过缓,使整个人体的运行节奏都变得迟缓,
一些重浊的东西就会在人体很多部位沉积下来,最显而易见的就是肥胖,
大腹便便的人可以说都是湿浊沉积造成的。
进一步导致“三高”,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都接踵而至。
四、湿邪重的症状表现:
1、肥胖,尤其是向心性肥胖,腹部脂肪多,四肢偏细。
2、舌苔偏厚腻,舌有齿痕。
3、女性白带量多,男性阴囊潮湿。
4、小便不利。
5、大便稀溏,不成型。
6、颜面油腻,头发油腻,口中粘腻感觉。
7、背痛或后背不适,身体痠痛。
8、胃胀,进餐后,不适加重,肠鸣较多,平时痰多。
9、关节沉重,活动不利。
10、腿沉重,严重时腿肿。
五、如何祛湿两种方向
第一种是兴修水利,让湿邪顺流而下;
其实就是中医说的淡渗利湿,服用茯苓、泽泻、薏米、赤小豆、莲子等都属于这种方法,
这些药物或食物都有比较好的效果,
但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即能除掉已经生成的湿,不能防止湿邪的再次形成,
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第二种是疏肝健脾,让气机流动起来。
湿邪的产生,根本是水液代谢异常。
中医认为正常的脾胃功能对水液代谢起到了关键作用。
所以,祛湿首要护脾胃。
湿邪的本质特征就是缓,什么能克制缓呢?当然是急。
在五脏中,肝木是急的,脾土是缓的,所以五行生克中的木能克土就是这个意思。
一个慢性子的人整天懒得动,这时要让一个急性子的人带动他一下。
这样第二种方法的具体实施就是健脾疏肝,健脾是为了增强懒人的实力,让他有力气运动;
疏肝是让机体的节奏变快一些,整个气机流动起来,这样一来湿邪就祛除了。
健脾可以选用六君子汤,疏肝可选用香附、苏梗、郁金、白芍等药物。
长期进食无规律,或一餐饿一餐过饱,或嗜食肥甘厚味、贪凉饮冷等,都会损伤脾胃,其中,尤以规律为最重要。
现代人都有个特点就是懒,整体坐着不动,所以体质偏湿的人是非常多的。
古代不一样,古人劳作的多,湿邪多由外部侵入,属于外湿,用第一种方法效果非常好。
现代人湿的根源是懒,所以第二种方法更为合适。
当然仅靠药物还不是最高明的办法,最好的方法是克服“懒病”,多进行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