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邪重的症状及祛湿方法

中医说致病六淫邪气有:风、寒、暑、湿、燥、火,而湿邪是万恶之邪。

一、关于“湿气”、“湿邪”和“湿证”

“湿气”是中医关于气候湿度的术语,“湿邪”是中医病因术语,“湿证”是中医诊断术语。

“湿气”是用来指代天气、气候的湿度,比如气候潮湿,与其相对的是“燥气”,就是气候干燥。

中医认为人的疾病与气候息息相关,

如果一段时间气候湿度大,或长居水湿地域之人,则湿气容易进入体内,产生“湿邪”,

进而出现身体乏力酸痛、食欲减退、腹泻等“湿证”的症状。

因此说身体“湿邪重”,而不是“湿气重”。

如何去湿邪


二、“湿”分内外

1、外湿:

因气候潮湿、久居湿地,或感受雾露,或涉水淋雨,或长期水中作业,或空调房内时间过长,

缺乏锻炼,湿气进入体内,产生“湿邪”,出现“外湿证”。

症状多表现为头重如裹、四肢困倦、关节肌肉酸疼、湿疹等。

2、内湿:

因饮食不调,素体或久病脾虚,或夏日喝冷饮,食用雪糕及冰冻水果,或熬夜等,

导致湿气内生,产生“湿邪”,出现“内湿证”。

症状多表现为食欲不振、腹部痞闷、大便稀溏等。


三、湿邪存在人体不同部位有不同症状

如在体表时,可以出现周身沉困,四肢酸懒沉重,皮肤湿疹等症。

从体表进一步侵入了关节,则关节酸痛、沉重、活动不利,痛处不移。

侵犯头部可出现头重如裹。

停滞胸腹部表现为胸闷脘痞,小便短涩,大便不爽。

又因为湿性趋下,可出现下肢水肿,淋浊、带下、泄痢等病证。

典型的湿证都有舌苔厚腻,偏热的是黄腻,偏寒的是白腻。

因为机体气机滞缓以后,肝脾的升腾之气不能翻上来,舌面上就像死水一潭,会有淤泥沉积,这样舌苔就逐渐增厚并粘腻。

以上湿邪症状还只是初期表现,真正的危害还在后面。

由于湿邪的本质是过缓,使整个人体的运行节奏都变得迟缓,

一些重浊的东西就会在人体很多部位沉积下来,最显而易见的就是肥胖,

大腹便便的人可以说都是湿浊沉积造成的。

进一步导致“三高”,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都接踵而至。


四、湿邪重的症状表现:

1、肥胖,尤其是向心性肥胖,腹部脂肪多,四肢偏细。

2、舌苔偏厚腻,舌有齿痕。

3、女性白带量多,男性阴囊潮湿。

4、小便不利。

5、大便稀溏,不成型。

6、颜面油腻,头发油腻,口中粘腻感觉。

7、背痛或后背不适,身体痠痛。

8、胃胀,进餐后,不适加重,肠鸣较多,平时痰多。

9、关节沉重,活动不利。

10、腿沉重,严重时腿肿。


五、如何祛湿两种方向

第一种是兴修水利,让湿邪顺流而下;

其实就是中医说的淡渗利湿,服用茯苓、泽泻、薏米、赤小豆、莲子等都属于这种方法,

这些药物或食物都有比较好的效果,

但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即能除掉已经生成的湿,不能防止湿邪的再次形成,

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第二种是疏肝健脾,让气机流动起来。

湿邪的产生,根本是水液代谢异常。

中医认为正常的脾胃功能对水液代谢起到了关键作用。

所以,祛湿首要护脾胃。

湿邪的本质特征就是缓,什么能克制缓呢?当然是急。

在五脏中,肝木是急的,脾土是缓的,所以五行生克中的木能克土就是这个意思。

一个慢性子的人整天懒得动,这时要让一个急性子的人带动他一下。

这样第二种方法的具体实施就是健脾疏肝,健脾是为了增强懒人的实力,让他有力气运动;

疏肝是让机体的节奏变快一些,整个气机流动起来,这样一来湿邪就祛除了。

健脾可以选用六君子汤,疏肝可选用香附、苏梗、郁金、白芍等药物。

长期进食无规律,或一餐饿一餐过饱,或嗜食肥甘厚味、贪凉饮冷等,都会损伤脾胃,其中,尤以规律为最重要。


现代人都有个特点就是懒,整体坐着不动,所以体质偏湿的人是非常多的。

古代不一样,古人劳作的多,湿邪多由外部侵入,属于外湿,用第一种方法效果非常好。

现代人湿的根源是懒,所以第二种方法更为合适。

当然仅靠药物还不是最高明的办法,最好的方法是克服“懒病”,多进行运动。



艾灸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