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便秘艾灸的配穴方法

便秘的典型症状为粪便干硬,排出困难,排便间隔时间比较长。

有的患者还会出现腹胀、口臭、情绪抑郁等症。

便秘的发生多与生活不规律,饮食无节制有一定关系,长期便秘,导致体内堆积太多毒素,对身体是有害的。

病因: 阴虚则肠道内水分不够,这样情况下肠道就会比较干涩,推动力不足。

另外,阴虚的人因为身体内燥热感,比较喜欢喝冷饮,吃生冷的食物。

过食寒凉之物又会损伤脾阳,影响脾气的推动功能,进而加重便秘。

中医认为,过食辛热,饮水不足,血亏阴虚皆可导致肠道津液不足,失去对粪便的濡润滑利;

情志不舒,悲伤忧思,忽视定时排便,久卧少动导致气机郁滞,不能宣达,传导失职;

痔疮、肛裂患者,久忍大便不泄,导致通降失常,或脾虚气弱传送推导无力,肾虚精耗不能蒸化津液,润滑肠道,使粪便当出不能出。


不同类型便秘艾灸的配穴方法


▉ 治疗便秘常用穴——上巨虚

艾灸治疗便秘也要分型论治,但有一个穴基本适用于所有便秘,那就是上巨虚。

上巨虚是胃经上的穴位,具有调和肠胃、通经活络的功效,临床上常用来治疗便秘、消化不良、泄泻等病。

上巨虚位于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6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也就是常用穴足三里直下3寸,取穴时,从足三里往下量出四指的距离即可


1. 虚秘艾灸疗法


这类便秘多见于老年人,因为老人多是气血双虚,气不足,就没力气排便;

阴液不足,则肠道干涩少液,不能润滑肠道,所以老年性的便秘多是虚性便秘,艾灸时应该选择补气滋阴的穴位,如支沟穴。

支沟穴是一个通便的经验穴,在手臂的背侧,当阳池穴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三寸,腕背横纹上四指的距离。临床上常用它来治疗习惯性便秘,配合太溪穴效果更佳。

太溪是肾经上的一个滋阴的穴位,位于内侧脚踝尖和后面跟腱的中点。

支沟穴是用来行气的,加上滋阴的太溪穴,正好能治疗气阳两虚便秘。


2. 冷秘艾灸疗法


冷秘,顾名思义,就是因为寒气袭于肠道所致的便秘。

《医碥·大便不通》说:“有寒结,冷气隐于肠胃,阴凝不运。津液不通,故结也,脉沉迟,不能食,腹痛。

即仲景所谓阴结也。”说的就是这一类的便秘。

冷秘的患者是因为阳气特别不足,应以温阳为治。

艾灸时就要选择一些温阳的穴位,比如神阙穴和关元穴。

神阙穴在肚脐正中,为任脉上的阳穴,有很好的温阳作用,也是人体的长寿大穴。关元穴具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凡元气亏损均可使用,长期艾灸关元穴,有强肾壮阳之功。


3. 气秘艾灸疗法


所谓气秘,是指由于气机郁滞,通降失职,使糟粕内停,不能下行所致的便秘。

气秘多发于忧愁、思虑过度、情志不畅或久坐少动的人。

气秘的病人除了排便困难,还有脾气急躁、口苦、嗳气、经常腹胀,胸胁胀满等症状。

治疗这种便秘,一般选阳陵泉和支沟这两个穴,还可以加上上巨虚穴。

每次艾灸保持15-20分钟即可,老人或小孩可以适度减少时间,艾灸治疗便秘效果还是比较明显,但个人也要保持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


4. 肠胃积热型便秘艾灸部位


主要症状:大便干结,腹胀腹痛,面红身热,口干或口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

艾灸取穴:天枢,支沟,水道,归来,丰隆,合谷,内庭穴。

功效:通腹泄热,导滞通便。


5. 气机郁滞型便秘艾灸部位


主要症状:大便不畅,欲解不得,严重者少腹作胀,嗳气频作,苔白。

艾灸取穴:天枢,支沟,水道,归来,太冲,内庭,中皖穴。

功效:行气导滞通便。


6. 阴寒积滞型便秘艾灸部位


主要症状:大便艰涩,腹中冷痛,面色青淡,小便清长,四肢不温,舌淡苔白。

艾灸取穴:灸中皖,天枢, 神厥,关元,足三里,气海,太溪,脾俞,胃俞,大肠俞,命门,肾俞,关元穴。

功效:温阳通便。


7. 气虚型便秘艾灸部位


主要症状:大便秘结,面白神疲,肢倦懒言,舌淡苔白。

艾灸取穴:中皖,天枢,神厥,关元,足三里,脾俞,胃俞,大肠俞,气海,三阴交 ,膏肓,天枢,大横,腹结,中极,足三里,大敦,三焦俞,气海俞,大肠俞,支沟穴。

功效:补气通便。


8. 血虚型便秘艾灸部位


主要症状:大便干结,面色无华,心悸气短,失眠多梦,健忘,口唇色淡,舌淡苔白。

艾灸取穴:天枢,支沟,水道,归来,丰隆,足三里,三阴交穴。

功效:养血,润燥通便。


9. 阴虚型便秘艾灸部位


主要症状:大便干结,头晕耳鸣,心烦少寐,潮热盗汗,腰膝酸软,舌红少苔。

艾灸取穴:天枢,支沟,水道, 归来,三阴交,太溪,丰隆穴。

功效:滋阴润肠通便。


10. 阳虚型便秘艾灸部位


主要症状:大便干或不干,排出困难,小便清长,面白肢冷,腹中冷痛,舌淡苔白。

艾灸取穴:中皖,天枢,神厥,关元,足三里,气海,三阴交,脾俞,胃俞,大肠俞,膏肓穴。

功效:温阳通便。


 艾灸治便秘的施灸方法 


1.用艾条温和灸,将御冰台蕲艾条点着,一手食指,中指放于所取穴位两边,另一手持艾条垂直悬起于所选穴位的皮肤上,距离皮肤3到4厘米,以患者觉得温热至微有灼痛感觉为度,如觉的太热可以回旋移动,使温热连续刺激,每穴灸5到10分钟。


2.用艾炷隔姜灸:取新鲜老姜,根据穴区部位切成厚0.2-0.5厘米的姜片,中间穿刺数孔,施灸时,将新鲜姜片放在所选穴位皮肤上,置大火中等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艾炷施灸,待患者感觉局部有灼痛感时,略略提起姜片,或更换艾炷再灸,每穴灸3-5壮。


3.将食盐放入脐窝中,上置0.3厘米厚的生姜片,在姜片上用枣核大的艾炷点燃施灸,连灸两壮,约20分钟,至皮肤发红,每日1次。



艾灸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