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顺序原则:为什么先上后下、先少后多

关于艾灸的顺序


1、先上后下的原则

头为诸阳之会,人体一身之阳气,无不来自于天阳,天阳降而及于地,

地气升而会于天,则天地交通而万物生,此“阴升阳降”法理不可违背。

倘天气不降反升,地气不升反降,则天地隔塞而万物绝。

故欲以艾灸温补阳气、温通经络者,定要遵循先上后下的顺序,

方能导天之阳气由上而下达,温透百骸,推陈出新,使浊阴得降,虽见功稍缓,然步步为营,根基扎实而绝日后频发之因。

否则不仅不能祛病,反致病邪内攻,而成坏证。

宋代董汲《脚气治法总要》中记载了艾灸治疗脚气的方法,

即从上到下,依次灸风市、伏兔、犊鼻、内膝眼、足三里、上廉、下廉、悬钟;

又有淋炸之法,对顺序施治的重要性及误用的后果做了阐述。

笔者曾治一患者,足部肿痛,医者不明,由下向上推按而散,致鹤膝之证,关节僵硬疼痛,纠正此误,竟从夏至冬,历时三月。

顺序一事,关键所在,能不慎乎?

艾灸先上后下


2、先少后多的原则 

凡艾灸,要遵循循序渐进、先少后多的原则,不能一任热补,不知节制,但见阳虚便艾火频燃,惟恐见效缓慢。

须知阴阳互根,所谓阳虚者,若非急病导致,必兼阴虚,而因阳虚稍甚故名。

艾护众生提醒您不明就里者,每图痛快一时,见阳虚症状则动辄大剂量灸法以补益,不仅不能起到补益作用,反而会造成他证丛生。

先贤每有教诫如:“虚不受补”“补阳不伤阴”“助阴不伤阳”“补虚宜缓不宜急”等说。

如以艾灸是绿色疗法为藉由,而错误地理解为多加艾火无所谓,则如过服人参而致中毒之理一般。

疗法本身无优劣之分,关键在于使用者善加运用。

故艾灸治疗须缓缓图功,不可孟浪鲁莽。

对于某些患者自身存在理解上的偏差,医生应予以理解并纠正,不能一味投其所好,听之任之。

曾治一肾虚腰痛患者,自觉艾灸后好转明显而频频要求延长艾灸时间,无奈下加倍灸量。

次日来诊询问其昨日睡眠可好,答夜间烦躁不成眠,且小便黄、眼屎多等。

此为热盛伤阴所致,可见培元固本,原非一日之功,若贪功冒进,不伤根本而奈何?

点滴体会,所以不避浅陋,一方面希望纠某些轻视灸理之弊,另一方面更望抛砖引玉,引明哲之真知,斧拙见之不足,恳请诸同道不吝赐教。



艾灸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