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要点:神定得气,盈科后进,气至有效,火足求愈

用手持艾灸悬灸治病,最重要的就四个方面:

“神定能得气,盈科而后进,气至而有效,火足能求愈。”


一、神定能得气

艾灸得气是什么感觉?

《标幽赋》说: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

艾灸得气时,被灸处是绝对不烫的,因为艾热都被身体吸收进去了,

被挡在皮肤外面,艾热蓄积,就会感到被灸处烫,

而被吸进身体里,很快会沿经络跑到别的地方去,灸处就不会感到烫。

灸处不烫,是被灸者主观感觉不烫,表面温度还是高的,

别去摸它,不然扰乱心神,还得回头做手法,神定能得气。


这里面有两个关键:

一个是神要定

另一个是我们手拿着艾条,做一些手法,让经脉的气血充盈。

艾条虽然悬于皮肤之上,艾热却可以透到身体里头,很像针刺之中的“得气”。

我们给人做艾灸,要让被灸者的神定下来,别玩手机、打电话,就得专注地接受治疗。

要是他的神不回来,不定下来,气会特别散,找不到点可以定住灸。

神定下来,气才能随,神是身体的主人,气也得跟着它跑。

神定下来,这时我们给他做点手法,不用很复杂,就手拿着艾条,放松地来回,保持艾条平着移动。

比如,灸肚脐,那就沿着任脉来回,放松地扫,被灸者的神定着,就容易感受到艾热正在身体外头敲门,

神觉得有必要开门就开门,气马上就跟上,也就是得气了。

不同人不同地方,得气的快慢也不同,就像《标幽赋》讲的:”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

杨氏注:言下针若得气来速,则病易痊,而效亦速也。气若来迟,则病难愈,而有不治之忧。

此处的“气至”,说的是气至下针的地方,杨继洲注里说的是针下“得气”,是比较准确的。

老不得气,施针者就得做手法,提插捻转之类的,来回手法多做一会儿,多能得气。

艾灸悬灸,气至而有效


二、盈科而后进

艾热进入身体里之后就像水流一样,哪里低洼,先得注满水才能往前流去,

这个特点叫做“盈科而后进”。

比如:灸足三里,热跑到大腿、跑到小肚子,就不往别的地方跑了,

被灸者就感觉小肚子一直热热的,这说明小肚子是很需要这股能量的。

被灸的人感会有几种情况:

第一种,单纯地正气不足,经络或者脏腑的气不足,稍微虚了一点,我们给他灸会补得很快。

这种情况下,被灸者就感觉热热的,很舒服。

有的说灸前面后面热,灸肚脐时腰部热,叫透热;

灸的时候,热沿着一条线往前走,叫传热;

还有扩热,热由一个点扩散开来等等。

第二种,被灸者身体内有伏邪,灸的时候就没那么舒服,或是酸胀,或是痛,还有的干脆没感觉。

艾热源源不断被吸进身体里,补起正气来会跟伏邪博斗,正邪都厉害,战争就剧烈,

表现出来就是剧烈的感觉:痛、胀痛、酸痛等,

这时候对正气的支援不能停,不然打不过邪气,就闭门留寇了。

特别有一类人,平常水果当饭吃的,或者甜食吃得多,体内湿气蓄积,灸的时候常常是一点感觉都没有的。

第三种,身体吸收艾热后,在精神、情绪层面表现出来。

灸着灸着,突然哭出声来,是情绪宣泄出来,要没有这些艾热的帮助,情绪没法释放出来,

因而这是治疗,不是调理,不是养生。艾灸对治疗情志方面的疾病,起效很快。

第四种,灸着灸着,被灸者睡了。

体内的本神,工作的时候不喜欢被打扰,熟睡时它工作起来效率奇高。

把人灸睡,别把他吵醒,就一直把他灸睡着就好。

要是灸得不好,守不住,艾条不得气了,灸的地方会烫,

或者干脆就是艾热和被灸者隔离太远,被灸者马上就醒了。

把人灸睡最好,身体改善得快。


三、气至而有效

《内经》第一段在《九针十二原》说:

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

《灵枢》后头对“气至而有效”的注解,见于《终始》:

"所谓气至而有效者,

泻则益虚,虚者,脉大如其故而不坚也;坚如其故者,适虽言故,病未去也。

补则益实,实者,脉大如其故而益坚也;夫如其故而不坚者,适虽言快,病未去也。

故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


有没有效果,直接观察到有效的,那就是有效。就像风吹走云彩,就看得到蓝天。

好比说主诉鼻塞,不管是灸的哪里,鼻子通了这就是有效。

有效肯定是气至而有效,但是艾热是通过什么经脉到的鼻子,还让鼻子通气的,不必细究总之有效。


要是病程比较久的,灸一次两次,症状反而多起来,看起来变严重,

我们靠什么去判断是误治还是排病?

就得看灸的前后,脉的改善是否如预期:灸对的话,脉的改善应该是“泻则益虚、补则益实”,

能如此者,叫做气至而有效,当下虽然症状有起伏,过后呢,“病必衰去”。

气至而有效是我们临床施灸,预后判断的关键。

把握好这个要点,需要特别注意把脉的时间点。

“泻则益虚、补则益实”的特点,一般是灸后马上号脉能观察到的,

如果延迟到第二天还有这样的特点,那就不对了。

明代医家李中梓曾言:

脉也者,实气血之先也。先也者,主宰乎气血之神也。脉即神之别名,此千古未剖之疑义也,特表而出之”,

故而脉之改变,其实是神的变化的昭示,用以判断艾灸是否起效和预后如何,是很好的选择。

相对而言,腹诊和舌诊提供的信息,没有脉诊如此及时。


四、火足能求愈

《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说:“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始能求愈。”

用艾灸想把病治好,两个条件:火足、气到。

气到,前面已说了。火足,笼统地讲,是艾灸的灸火的时间得够,病才能好。

而会不同的情况:

第一,新得之病,痊愈往往较容易,因而对于艾火时长的要求也比较短。

譬如偶感风寒,只有一点流清鼻涕,此时灸印堂或者大椎,振奋督脉阳气,改善症状很快,常常短时间内就可以治好。

或者吃的东西不干净,腹泻频频,此时灸肚脐,扶正袪腐秽,不把邪留滞体内,并且排干净后就止泻了。

相比起中药处方需要的丝丝入扣,艾灸在此时无疑便利许多。

第二,病灶不一,身体会慢慢改善,最好养成把艾灸当成生活之中的习惯。

就像饿了得吃饭,身体有所消耗,经气虚了,也得灸一灸。

比如有胃病,又有腰疼,灸的时候腰痛先好了,身体自动会把艾热传到胃里,改善胃的功能。

这种情况下,艾灸尤其是自灸为主的朋友,得有耐心。

第三,想要快点积累够灸量,尽快治好病,可以考虑先推通肚子再施灸。

先推通肚子再施灸,等于先把沟渠疏通后再注水,不需要费水去清洗沟渠。

第四,灸够量等于蓄满水,如果不注意保养,每天都在消耗,很快也会状态糟糕。

除了起居饮食方面要规律有节,减少消耗,一旦发现自己状态下降时,要及时灸一下很快就补回来。



艾灸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