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知识:常见艾灸方法分类及介绍

中医的艾灸疗法是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体表的穴位上烧灼温熨,

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

达到治病和预防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艾灸施灸有不同的方法,灸法不同效果也会有所区别,以下为艾灸方法的分类:

(分类不是绝对的)

艾灸方法分类


1、直接灸(用艾炷)

古法艾灸最推崇的就是直接灸,《扁鹊心书》 里有记载:“保命之法,灼艾第一”。

老话说“若要安,三里常不干”讲的就是直接灸。

直接灸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灸疮。

烧灼形成灸疮后会形成对人体持续的慢性刺激,当灸疮形成后,火的作用已经不存在,

这个“灸而久之”靠的就是灸疮对人体的持续刺激。

直接灸-瘢痕灸

直接灸可分为瘢痕灸与非瘢痕灸两类,

1.1 瘢痕灸:

是将艾炷放在皮肤上点燃,待艾炷燃尽,艾火会在皮肤烧出灸疮。

施灸时由于火烧灼皮肤,因此可产生剧痛,此时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周围轻轻拍打,借以缓解疼痛。

在正常情况下,灸后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形成灸疮,5-6周左右,

灸疮自行痊愈,结痴脱落后而留下瘢痕。

1.2 非瘢痕灸:

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点燃施灸,

当灸炷燃剩五分之二或四分之一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

若用麦粒大的艾炷施灸,当患者感到有灼痛时,医者可用镊子柄将艾炷熄灭,

然后继续易位再灸,按规定壮数灸完为止。

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因其皮肤无灼伤不致起泡,故灸后不化脓,不留瘢痕。


2、隔物灸(用艾炷)

2.1 隔物灸

方法与直接灸相似,但艾炷与皮肤之间有药用物质间隔,

最常用的用: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物厚为0.2-0.33厘米,中间针穿刺数孔,艾绒不直接烧灼皮肤。

2.2 隔药饼灸

古代隔物灸法种类很多,所隔的物品种类繁多,有多数属于中药,

常用的有豆鼓饼、附子饼、胡椒面等香温之药品,故既发挥了艾灸的作用又有药物的功能。

隔姜灸


3、悬灸(艾条灸)

艾条灸又称为悬灸或者手持艾灸。艾条悬灸法大约在清代开始兴起,属于温和灸。

将艾条(艾卷)一端点燃,对准穴位或患处施灸的一种方法,距离皮肤2-3厘米处进行熏烤,

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直至皮肤红晕为度。

悬灸(艾条灸)

施灸的手法有固定悬灸、雀啄灸、回旋灸等。

目前常见的艾条悬灸实操方法有:

扶阳灸(范长伟)、

热敏灸(陈日新)、

无为灸(王海峰)等。


4. 其他灸法

4.1 实按温热灸

在艾条的基础之上,加入了某些特殊的药物。

用法与《寿域神方》所记载的艾条灸法类似,点燃雷火神针,叠加10层纱布放在穴位上。

刚开始布凉,火要吹红,将燃着的一端直接按穴位上,稍留1~2秒钟,

提起,吹去灰,再按,重复几次,纱布热了,不需吹火。

因布层较厚,隔热不起泡,穴位处觉热很舒服。

常见的实按灸有:太乙针灸、雷火针灸等

4.2 温灸器灸

是利用各种温灸工具(如艾灸木盒、随身灸等)的辅助进行艾灸。最常用的以艾灸盒为主,

施灸时,将艾绒或加掺药物,装入温灸器的小筒,点燃后,将温灸器之盖扣好,

即可置于腧穴或应灸部位,进行熨灸,直到所灸部位的皮肤红润为度。


4.3 温针灸

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又称针柄灸。

即在留针过程中,将艾绒搓团捻裹于针柄上点燃,通过针体将热力传入穴位。

每次燃烧枣核大艾团1-3团。本法具有温通经脉、行气活血的作用。

适用于寒盛湿重,经络壅滞之证,如关节痹痛,肌肤不仁等。

4.4 其他灸法

铺灸、天灸等



艾灸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