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炷的大小及壮数、施灸时间要求

艾炷大小要求

艾炷形态多以圆锥形为主,大小约3分左右,

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可因人、因病、因穴不同而有所变动,常用豆、米、麦、枣等相比喻。

晋代陈延之指出“灸不三分是谓徒冤,解曰此为作炷,

欲令根下广三分为适之。减此为覆孔穴上,不中经脉,火气则不远达也。”

《千金要方·针灸上》说:“‘黄帝曰:灸不三分,是谓徒冤’。炷务大也,小弱,炷乃小作之,以意商量”。

虽然古人施灸,主张用大炷多壮法,但是孙思邈却郑重地提出小弱者必须权变。

《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决》说:“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始能求愈,

然头与四肢皮肉浅薄,若并灸之,恐肌骨气血难堪,必分日灸之,或隔日灸之,

其炷宜小,壮数宜少,皮肉深厚,艾汭宜大,壮数宜多,使火气到,始能去痼冷之疾也”。

《医学人门》上说:“针灸穴治大同,但头面诸阳之会,胸膈二火之地,不宜多灸,

背腹阴虚有火者,亦不宜多灸,惟四肢穴位最妙,凡上体及当骨处,

针人浅而灸宜少,下肢及肉厚处,针可入深,灸多无害。”

根据这些原则,凡少壮男子,新病体实的,宜大住多壮;

妇孺老人,久病体弱的,宜小炷少壮;

头面四肢胸背皮薄肌少,灸炷均不宜大而多,在临床上,凡肌肉偏薄之处,

骨骼之上,以及大血管和活动关节,皮肤皱纹等部位,均避免直接灸法;

凡肌肉肥厚之处,尤其是背部、腹部揄穴,不妨大炷多壮。

若治风寒湿痹。

上实下虚之疾,欲温通经络,祛散外邪,或引导气血下行时,

不过三、五、七壮已足,炷亦不宜过大,

但对沉寒结冷、元气将脱等证,需振扶阳气﹑温散寒结时,则须大炷多壮,

尤其在救急时,甚至不计壮数,须至阳回脉起为止。

艾灸艾炷


施灸壮数:

每燃烧一个艾炷为之一壮,应因人、因病、因穴而施术,一般每灸一次少则3~5壮,

多则可灸数十壮、数百壮,也有根据患者年龄而定的,所谓“随年壮”。

对于规定的壮数,一次灸完的称“顿灸”,分几次施灸的称“报灸”,报,即重复施灸的意思,

《千金要方·卷七》曰:“凡此诸穴,灸不必一顿灸尽壮数,可日日报灸之,三日之中灸令尽壮数为佳。”


施灸的时间长短原则:

灸从久,必须长期施行方能见功,这是指慢性病而言。

一般前三天,每天灸一次,以后间隔一日灸一次,或间隔两日灸一次,

可连续灸治一个月、二个月、三个月,甚至半年或一年以上。

如果用于健身灸,则可以每月灸三五次,终生使用,效果更好。

如果是急性病﹑偶发病,有时只灸一二次,就结束了,以需要而定,不必限制时间和次数。

如果是慢性病、顽固性疾病,间日或间隔三、五、七日灸一次均可。

要根据具体情况全面考虑,这样和用药的分量一样,无太过不及之弊。


(摘自《灸法医鉴》)


艾灸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