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主要灸法介绍(直接灸.间接灸.悬起灸.实按灸.温灸器)

艾灸是中医针灸疗法中的灸法。

是指以艾绒为主要材料,点燃用艾叶制成的艾炷、艾条为主,

熏烤人体的穴位以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艾灸疗法根据艾绒作用方式主要分为:

1.直接灸(艾炷)、

2.间接灸(艾炷)、

3.悬起灸  [艾条]、

4.实按灸  [艾条]、

5.温灸器灸、

6.艾熏灸、

7.日光灸


一、直接灸(艾炷)

艾炷是用加工好的艾绒作成圆锥形小体,每个艾炷称为一壮,一般分为大、中、小三种。

艾炷直接灸

直接灸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的方法。

古代常以阳燧映日所点燃艾炷称为明火,以此火点艾炷施灸称为明灸。

因把艾炷直接放在脍穴所在皮肤表面点燃施灸,故又称为着肤灸,古代称为“着肉灸”。

此法的特点是艾炷直接接触皮肤,热力较强。

直接灸又可具体分为无疤痕灸、疤痕灸和发泡灸三种。

1. 无疤痕灸:

把艾灸直接放在穴位处皮肤上,点燃艾灸的尖端,随着艾火向下燃烧,皮肤的热感逐步增强。

当艾炷燃烧至接近2/3,或患者局部皮肤有强烈热感时,应立即更换艾灸,以免灼伤皮肤。

此法适用于慢性虚寒性疾病。

2. 疤痕灸:

同无疤痕灸比较,疤痕灸要等到艾炷燃尽自熄后才能除去艾灰,完成一壮。

疤痕灸的灼痛感更为强烈,且需要灸后施灸处化脓才能达到治疗的目的,所以也被称作化脓灸。

施灸操作时,为了减小患者的疼痛感,可以在其施灸处周围皮肤轻轻拍打,以分散病人的紧张情绪。

身体衰弱、糖尿病、皮肤病以及面部、关节部穴位不宜施疤痕灸。

此法对哮喘、肺痨、癫痫、溃疡病以及发育障碍等有较好疗效。

疤痕灸


3. 发泡灸:

用小艾炷施灸,当艾火烧到皮肤,病人感到稍微疼痛时,立即将艾火压灭,

也可再持续灸3~5秒钟,此时皮肤会出现一块略大于艾炷的红晕,

且伴有出汗现象,1~2小时之后会发泡,不要挑破,而应该任其自然吸收,

如果水泡较大,可用消毒毫针刺破,放出液体,局部涂些紫水消毒即可。

发泡灸此法适用于哮喘、皮肤疣、眩晕、肺结核等症。

发泡灸


二、间接灸(艾炷)

间接灸也称作隔物灸,即在施灸时用生姜片、蒜片或者盐等特定物垫在穴位处皮肤上,再把艾炷放于其上点燃。

相对于直接灸法,隔物灸的热力较为温和。

根据垫物和适应症不同,可分为以下类别:

1 隔姜灸:

将生姜切成存1~2毫米圆形状的姜片,放在穴位上,再将艾炷点燃放于其上。

可以用针在姜片上刺几个小孔,以利于热力向下渗透。

当受灸者感到皮肤有较强灼热感时,可取下艾炷,进行下一壮。

患者可以根据热力的强弱适当调整姜片的厚度。

隔姜灸主要用于治疗虚寒型肠胃疾病,如消化不良、腹痛腹泻、胃肠神经痛以及慢性关节炎等。

隔姜灸


2  隔蒜灸:

取厚度约1毫米的蒜片垫在皮肤上,其后操作方法同于隔姜灸。

隔蒜灸主要对早期肺结核,未化脓的疖肿以及虫蝎咬伤等有显著疗效。

3 隔盐灸:

用食盐填平肚脐孔,采用大艾炷平放于盐上连续施灸,直至汗出脉起、体温回升、症状改善。

隔盐灸主要适于治疗虚脱和虚寒吐泻等症。

4  隔葱灸:

把葱白切成3~4毫米的葱片,或把葱白捣成泥状,敷于肚脐中(神阙穴)及四周,

或直接敷于患处,放上大艾炷施灸,一般为5~7壮,以感觉温热舒适,不觉灼痛为度。

隔葱灸主要适用虚脱、腹痛、尿闭、疝气以及乳腺炎等症。

5 隔胡椒灸:

取白胡椒末适量,加入面粉和水制成硬币状圆饼,

中间要凹陷,填以适量药末(如丁香、肉桂、麝香等)将凹陷填平,上置艾炷施灸。

每次灸5~7壮,以感觉温热舒适为宜。

隔胡椒灸主要适于胃寒呕吐、腹痛泄泻、风寒湿痹以及局部麻木不仁等。

6  隔附子灸:

取熟附子用水浸透,切片3~5毫米厚,中间用针穿刺一些小孔,放于穴位处,上置艾炷施灸。

也可以将附子切细,研末,用黄酒调和成五分硬币大、4毫米厚的饼状,放于穴位上置艾炷施灸。

隔附子灸适用各种阳虚病症,如阳痿、早泄、遗精,以及疮疡久溃不敛或一些阴虚证有显著疗效。

7 隔韭菜灸:

取韭菜适量,洗净捣成泥状,制成圆饼置于患处,再上艾炷灸之。

每次灸5~7壮,以局部皮肤感觉温热为宜。

隔韭菜灸主要治疗疮疡等症。

8 隔蓖麻仁灸:

取蓖麻仁适量,去壳后捣成泥状,制成硬币大的饼状,贴于穴位或患处,上置艾炷施灸。

采用此法灸百会,可治疗子宫下垂、胃下垂以及脱肛;

灸印堂、下关、阳白、颊车穴可治疗面瘫。

9  隔黄土灸:

用黄色粘土做成泥饼,中间扎一些小孔,一般热力渗透。

将泥饼贴于患处,上置艾炷灸之。

隔黄土灸此法可治疗湿疹、白癣以及其他因湿毒而导致的皮肤病。

10 隔陈皮灸:

取桔皮晒干后研末,用生姜汁调成泥状,敷于中脘、神阙穴,上置艾炷灸之。

隔陈皮灸适于治疗胃脘胀痛、饮食不振、呕吐呃逆等症。

11 隔苍术灸:

把苍术削成圆锥形,一面要切平,并用细针扎数个小孔,然后将尖头插进外耳道,在平面上置艾炷施灸。

每次宜灸5~10壮,可治疗耳聋、耳鸣等症,孕妇禁用此法。

13 隔甘遂灸:

取甘遂末适量,加入面粉用水调成泥状,敷于脐中,上置艾炷施灸。

隔甘遂灸用于治疗小便不通等症。

14 隔皂角灸:

取皂角切成片状,放于患处,上置艾炷施灸。

本法主要用于治疗蜂蜇、蚊叮以及虫咬等。


三、悬起灸(艾条)

艾条灸也称作艾卷灸,是用纸包裹着艾绒卷成的圆柱形艾卷,点燃其一端,在穴位处施灸的方法。

悬起灸是将点燃的艾条悬于施灸部位之上的一种灸法。

根据具体的操作方法不同,悬起灸可分为:温和灸、雀啄灸和回旋灸三种。

1 温和灸:

穴位和艾条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以患者感到温热而无灼痛感为宜。

温和灸热力温和,对身体的刺激作用较小,也是最为常用的艾条灸法。

艾条温和灸


2 雀啄灸:

施灸时,把艾条燃烧的一端对准穴位,就像麻雀啄食的动作,一起一落反复。

雀啄灸的温热刺激感较为强烈,施灸时注意艾条下降时不要灼伤皮肤。

雀啄灸示意图


3 回旋灸:

艾条的燃烧端距离穴位一定高度,以穴位为中心,回旋或左右往返移动进行施灸。

回旋法可以给穴位处以较大范围的温热刺激。

以上悬起灸可以温通经脉、散寒祛邪,主要适用于病位较浅、病灶局限的风寒湿痹、神经性麻痹以及小儿疾患等。


四、实按灸(艾条)

实按灸是把有药艾条点燃后,垫上纸或者布,乘热按到穴位处或患处,使热气透达深部的施灸方法。

先在施灸部位铺上10层绵纸或5~7层棉布,再将点燃的药艾条隔着纸或者布,

紧按其上,稍微停留1~2秒即可。

如果艾条熄灭,则要重新点燃再灸,如此反复10次左右。

同样也可以将7层棉布包裹住艾条燃烧端,按在穴位或患处施灸。

实按灸主要适用于病位较深的风寒湿痹、痿证和虚寒证。


五、温灸器灸

温灸器也称作灸疗器,是专门制成的用以施灸的器具。

家庭中常用的灸疗器有艾条器和温灸盒。

将艾绒或者艾条点燃,放入灸疗器中,再将其放在穴位或病患处,进行熨灸,直到施灸部位皮肤红润、温热。

方法操作简便,不仅适用于虚寒性的胃脘痛、泄泻等症,而且对于老年保健很有益处。


六、艾熏灸

艾熏灸也是较为常见的艾灸方法。

把艾叶或艾绒适量放入容器内蒸煮,然后盛于盆内,用蒸汽熏灸穴位或患处,即为艾熏灸。

同样也可以将适量艾绒放入器皿中点燃,用烟来熏灸。

此法适用于治疗风寒湿痹。


七、日光灸

将艾绒铺在穴位上或患处,在日光下暴晒,或者借助聚光、聚焦来进行施灸,

以局部皮肤感觉温热为度,每次宜10~20分钟。

操作时,穴位或患处周围的皮肤要用衣物盖好,夏季还要注意防止中暑。

日光灸适用于治疗风寒湿痹以及慢性虚弱疾病。


八、温针灸法

温针灸法,又称温针、传热灸、烧针尾、针柄灸及烧针柄等。

是一种艾灸与针刺相结合的方法。

温针之名首见于《伤寒论》,明代高武的《针灸聚英》及杨继洲之《针灸大成》均有载述。

本法多用于风湿疾患,偏于寒性疾病的治疗。

温针灸的主要刺激区为体穴、阿是穴。

进针得气后,留针不动,针根与表皮相距二三分为宜。

于针柄上裹以纯艾绒的艾团,或取约2 cm长之艾条一段,套在针柄之上,

无论艾团、艾条段,均应距皮肤2~3 cm,再从其下端用线香点燃施灸。

施灸中如果不热,可将艾炷放的靠下一些,过热觉痛时可将艾炷向上提一些,以觉温热而不灼痛为度。

每次如用艾团可灸3~4壮,艾条段则只须1~2壮。



艾灸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