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种腰痛原因分析,治法思路,艾灸取穴
4种腰痛原因分析,治法思路,艾灸取穴:
1、寒湿腰痛
【症状】:
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逐渐加重,静卧痛不减,每遇阴雨天或腰部感寒后加剧,痛处喜温,得热则减,苔白腻而润,脉沉紧或沉迟。
【分析】:
寒性收引,湿性凝滞,因此寒湿之邪侵袭腰部就会痹阻经络,导致“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
湿为阴邪,得阳始运,静卧不动,湿邪就更易停滞,就会“静卧痛不减”;
遇到阴雨寒冷天气,寒湿更甚,就会疼痛加剧;
苔自腻,脉沉而迟缓,都是寒湿停聚之象。
【治法】:
祛寒除湿,温经通络。
【取穴】:
脾主运化水湿,脾阳不振,寒湿就会滞留腰部,所以要壮脾阳,祛脾湿,可艾灸脾俞、神阙、足三里、阴陵泉。
若寒邪偏胜,以冷痛为主,可加灸命门、关元,以温肾祛寒;若湿邪偏胜,以痛而沉重为主,可加灸丰隆。
2、湿热腰痛
【症状】:
腰痛重着而热,热天或雨天疼痛加重,活动后或可减轻,遇冷痛减,口干口渴,尿色黄赤,或午后身热,微汗出,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分析】:
湿热壅滞于腰部,阻滞经络气血运行,经气不通就会“腰痛重着而热”;
热天或雨天湿热加重,故而疼痛加重;运动后气机舒展,湿滞得减,故而疼痛减轻;
热盛伤津就会口干口渴,尿色黄赤;
苔黄腻,脉濡数均为湿热内蕴之象。
【治法】:
清热利湿,舒筋活络。
【取穴】:
本证病机主要为湿热下注,痹阻腰部脉络而成,理当清利下焦湿热。
此外,湿热之邪,难以清除,若长时间留于体内,就会伤阴导致阴虚夹湿,
所以艾灸时要注意“除湿而不伤阴,滋阴而不助湿”。
湿热之邪,重在祛湿,建议艾灸中极、阴陵泉、三阴交,以清利湿热,绝其病源;
再艾灸太溪、然谷、涌泉,防止伤阴。
3、瘀血腰痛
【症状】:
痛处固定,或胀痛不适,或痛如锥刺,日轻夜重,轻者俯仰不便,重则不能转侧,痛处拒按,舌质黯紫,或有瘀斑,脉涩。
【分析】:
瘀血阻滞经脉,以致气血不能通畅,故而腰痛如刺,瘀血有定处,按之则疼痛加剧;
血属阴,故而日轻夜重;
舌紫黯,或有瘀斑,脉涩皆为瘀血内停之象。
【治法】:
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取穴】:
本证由于瘀血阻滞,脉络不通则痛,故当活血化瘀治其本。
艾灸阿是穴以及整条带脉,以活血化瘀,还可加灸膈俞、血海。
同时,肝气郁结,会导致下焦气机不畅,气滞则血瘀,对于因肝郁引起的血瘀,必须搭配太冲、期门,以调畅气机。
4、肾虚腰痛
【症状】:
腰痛以酸软为主,喜按喜揉,腿膝无力,遇劳则甚,卧则减轻,常反复发作。
偏阳虚者,则少腹拘急,面色咣白,手足不温,少气乏力,舌淡脉沉细;
偏阴虚者,则心烦失眠,口燥咽干,面色潮红,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分析】:
腰为肾之府,肾主骨生髓,若肾精肾气亏虚,腰脊就会失养;
劳作会损耗肾精肾气,所以“遇劳更甚,卧则减轻”;
阳虚则不能温煦筋络,就会少腹拘急,四肢不得温养,就会手足不温;
面色咣白,舌淡脉沉细皆为阳虚有寒之象;
阴虚则阴不敛阳,虚火上炎,就会心烦失眠,口燥咽干,手足心热;
舌红少苔脉细数均为阴虚有热之象。
【治法】:
偏阳虚者,宜温补肾阳;偏阴虚者,宜滋补肾阴。
俞通输,肾俞是肾气直接输注入背部的穴位,不管是肾阳虚还是肾阴虚,都可艾灸。
【取穴】:
阳虚:艾灸督脉(命门、腰阳关重灸),腰眼,肾俞,关元,以温肾散寒;
阴虚:艾灸肾俞、太溪、照海、涌泉,以补肾滋阴。
总之,寒湿、湿热、血瘀、肾虚都可导致腰痛,虚者补肾壮腰为法,实者祛邪通络为法,在艾灸前务必先辨证。
“腰背委中求”,任何情况引起的腰痛都可艾灸委中。 这个穴位,不分症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