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安,三里常不干”是什么意思?

一直听说有句话“若要安,三里常不干”什么意思?怎么做到?


这句话是民间谚语,究竟何人所说已不可考。但应该是从药王孙思邈之后开始更加广为流传。

孙真人在《千金要方》中说:“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之气不能著人。”

可以知道的是三两处中有一处是足三里,并且使这些穴位施灸的位置不愈合,可以有效的防御瘴疠之气的侵袭。

后来药王寿终百岁开外,也是得益于晚年常灸足三里。

足三里

这里的“不干”指的是古时候的灸法,那个时候的灸法叫做明灸,

也就是将熟制的艾绒,搓成米粒或再小一点,置于足三里穴,引燃后烧灼,

灸后的地方就会结痂化脓,不等完全干掉,继续施灸,保持化脓的状态,称为“不干”。

足三里是人体的养生大穴,位于阳明胃经,常灸可以强壮后天脾土,

使后天气血的生化源源不绝,而人的生命是需要气血濡养的,所谓“得胃气则生,失胃气则亡”。

现代人,皮肤娇嫩,而且有了艾条的悬起灸法,倒不必完全效仿古人了。

每天坚持悬灸足三里穴也是很好的保健、养生、长寿的方法。


--传艾书院


艾灸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