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取穴:少而精,精而透

因为肚子痞满不适我决定自己艾灸灸了好几天,每次好几个穴位,效果都不理想。

有天晚上我决定先不管肚子的问题,转而只去灸太溪穴,企图晚上睡的好些。

一根半艾条下去,我肚子竟咕咕响,打嗝矢气不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且身体的感受比之前都要好。

这是什么原因呢?

这和十二经脉走行密不可分。

十二经脉走行的大体规律是:

手上的三阴经都从胸走向手,

手上的三条阳经都从手走向头,

脚上的三条阴经都从脚走向胸腹,

脚上的三条阳经都从头走向脚。

更别说那些相互络属的脏腑、交汇穴、经络别络孙络······

每一条经脉所走的路都比你想象的更遥远。

太溪是肾经的穴位,肾经也走行腹部,而我恰好腹虚受敌,所以同样解决了问题。


葛洪先师在《肘后备急方》中只载有20多个穴位;

陈延之先师更是取穴少而壮数多,在当时实行的化脓灸上,一个穴位少则14壮,多为50-100壮。

王居易先生在《经络医学概论》中讲到“一个穴位“ 与 ”一堆穴位”的问题。

原文如下:

“急性咳嗽等,若经络诊察发现以手太阴经异常为主,只需取手太阴经治疗即可……

目前临床常规治疗还会建议再加:丰隆、大椎、曲池、足三里等穴。

这样治疗,原则上无大碍,但从长远看加此组穴位对病人并无好处。

因为患者的阳明经没有异常变化,针刺上组穴位可能会耗损阳明经的阳气,干扰阳明经的正常气化。

长此以往,这种不加辨别的治疗刺激会造成经络不可预见的后果。”

艾灸取穴精简

粱亚奇医生有个更简明易懂的形容,把配穴比喻为30人的团队;

最开始物色的时候默认每个人都是好员工,人多力量大,可实际工作时,每个人都是互相帮助的吗?没有队员出现矛盾互相拆台的吗?

然后发现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内耗上了。

本来10个人能完成的事情,30个人反而干不成了。


殊途同归,在艾灸治疗上,范长伟老师也持同样的态度,追求少而精,精而透,而不是毫无水平的罗列叠加一堆穴位。

范老师经常一个足三里就把对方的不适搞定。顶多不过二三穴。

门门通不如一门精,天人合一,艾灸也是如此。

所以不要再纠结你的穴位组合够不够,全不全。找准一个,踏实去灸,只要灸透了,一样能达到效果。

治疗时,多不是目的,甚至穴也可以不是,透才是关键,只要能灸透,一个穴位都是极好的。


艾灸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