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作到“精神内守”而不生病呢?

精与神要内守,精固,心安,如此则身心和谐。若精与神不能内守,就会导致健康受损。

《黄帝内经》的思想代表着养生的最高层次,其中有一段关于养生的经文:

“夫上古圣人之教也,下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一般人要工作,要进取,要实现人生价值,就要精神向外。

可是,为了健康,又要精神内守呢?这该如何理解呢?


一、“精”与“神”

《内经》本文所谈的“精”和“神”二字,分别有其各自的含义。

“精”,是指精气、肾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二者相互滋生,相互为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精足则生命力强,能适应外在环境的变化而不易受病,反之,

精虚则生命力弱,适应能力和抵抗能力均减退,就容易受病。

“神”,其含义较为广泛,

其一,指五脏所藏的神、魂、魄、意、志的神(“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实际皆由心所主);

其二,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精神,亦即情绪、心理活动;

其三,也指人体气血的活动功能。

前二者属于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范畴,后者属于人体机能活动的外在表现。

神在人体中居于首要地位,神气充旺则身强,神气涣散则身弱,甚至死亡,

正如《内经》所说:“失神者死,得神者生。”

精与神,实际上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五脏主藏精,五脏皆有精,精是化生神的基础,有精则有神,积精可全神。

由此可见,精神是人体整个机能活动的概括,它既指出了物质与功能的关系,

又可理解为维持生命活动和抗御外邪的正气。

所以说:“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与“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是同一个道理。


 二、为什么“精神内守”可以不生病?

一则,心主神

我们知道,精神意志是心的功能活动,而心则是精神意志活动的器官。

因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这就说明,心是掌管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器官,人的精神意志与心密切相关,

精神与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如果精神健旺,

心就能更好地调节支配脏腑、经络、气血的活动和运行,使真气和顺,以抗御病邪的侵袭;

相反,如果人的神志活动失常,首先影响心的功能,然后分别影响其它脏腑,引起种种病变。

《内经》明言:“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二则,五志过极伤身

情志顺畅,气机条达,脏腑之间和谐相安,机体的正常功能就不会受到干扰,

如果情绪不好,情志失常,则易罹患身心疾病。

正所谓“喜怒无常,过之为害”,七情太过则会损伤五脏。

过喜伤心,突然过度的狂喜,会导致心气涣散、血运无力而瘀滞,出现心悸、心痛、失眠、健忘等疾病。

过怒伤肝,轻者肝气郁滞,食欲减退,重者面色苍白、四肢发抖,甚至昏厥、死亡。

悲忧伤肺

轻者愁眉苦脸,闷闷不乐,意志消沉,

重者难以入眠、精神委顿或紧张、烦躁,引发心肺郁结,出现咳喘、

呃逆、呕吐、纳呆、失眠、便秘、阳痿、癫痫等病症,甚至诱发癌症或其他疑难重症。

过思伤脾,思虑过度,导致脾胃运化失职,出现食欲不振、饮食不化等消化道疾病。

惊恐伤肾,长期的心跳加速、恐惧不安、精神紧张,或是突如其来的强烈恐惧体验,

会严重消耗肾气,导致精气下陷、升降失调,出现大小便失禁、遗精、滑泄等症状,

严重者还会发生精神错乱、癫病或昏厥。

调神:精神内守


三、如何才能作到“精神内守”呢?

上文已经介绍了精神,精神的范畴甚广,我们逐一分析。

一则,节制房事以养精

五脏皆有精,精为五脏之本,精不可妄泄。“夫精者,身之本也。”

明代大医张景岳有云:“善养生者,必宝其精。

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

尤其是肾精,更不可妄泄。《内经》明言:“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房事过度伤肾精。

精是肾所藏,肾既藏先天之精,也藏后天之精。

且肾精又与五脏六腑之精相连通,也就是说,肾精与五脏之精的关系是:盛则俱盛,衰则俱衰。

我们若能保持肾精充足,必然有益于健康。

从临床实际情况看,伤精最甚者,莫若纵欲无度,

房事不节,虽体壮精盈,日久必致形弊而神疲,身伤而寿促。

所以说,入房过度则伤肾,一旦“精气竭绝,形体毁沮”,则悔之晚矣。

我临床观察到,不少年轻人过于纵欲,或手淫过度,

导致精神萎靡,精力不济,记忆力下降,甚至完全无法工作。

伤精之患极大,唐代药王孙思邈说:“患其情欲,则命同朝露”。

所以说,欲不可纵,纵则精竭,竭则真散,真散则健康不再。

二则,勿过思虑以养神

人要工作,孰能无思;人要实现人生价值,孰能无理想抱负。

这些都属于正常的思虑,无损于健康。

但若思虑太过,或“不时御神”,或“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务”,或欲望似海,终日妄想无穷……,

这些皆能使心荡而神浮,相火妄动,精宫摇动,元气耗散,伤身折寿。

我们应该如何养神呢?

其一,静心,清心,减少欲望。此即《内经》所谓的“恬淡虚无”;

其二,安闲,不贪,少虑。如此则心神安定而无虑,即所谓:“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俱”;

其三,心胸坦荡,襟怀潇洒。此即“无恚嗔之心”、“无思想之患”;

其四,笃于纯朴,心无邪念,行为端正。目不妄视,心不妄想,即所谓:“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

其五,知足知趣,安分守己。不羡慕人家的地位和财富,即所谓:“高下不相慕”。

这些都是养神的方法,而且并不难做到。

不论是愚笨的,聪明的,贤能的,不肖的,

只要能无忧无虑,心常泰然,不患得患失,也无所畏惧,那么,就能合乎养生之道。

三则,用神有度以养心

如何养心呢?心主神,养神即所以养心。

养神之法,在于平时遇事的态度。

古人有谓:“未事不可先迎,遇事不可过忧,既事不可留住,听其自来。

应以自然,任其自去,忿愤恐惧,好乐忧患,皆得其正,此养心之法也”。

总之,心要安和。

安者,对诸事的刺激顺其然而适应;

和者,对诸事的反应要顺之而去。

平时心安心和,遇事更要心安心和,不要为各种琐事伤透了脑筋、费尽了心机、挖空了心思,不妨“糊涂”一点。


小结

今时不少人为了贪图一时的快乐,违背生活规律,

或纵情声色,或肆意熬夜,或暴饮暴食,或追求安逸,

这些都是精神不能内守,都有害于身心健康。

人如果能做到精不妄泄,神不妄动,则脏腑协调,

气血和平,真气积全,内部充实,抗病力强,病何由生。

反之,《内经》说“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

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皆能损害身心健康。


艾灸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