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取穴先后顺序
很多人只是做艾灸保健,每次灸一两个穴而已,所以顺序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但是,当你艾灸穴位较多时,施灸的顺序就显得重要了,
如果艾灸顺序不当,会直接影响调理效果,甚至可能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而中医讲究辨证施治,艾灸顺序不是完全固定死的,有些病症都是以先缓解症状为先,比如施灸时先取阿是穴(疼痛点)和其他重点穴位等等。
艾灸取穴顺序
“药王”的孙思邈在其著作《千金方》中清楚的记载着:“艾灸应当遵循先阳后阴,先左后右,先上后下的原则”。
那人体各部位又是如何分阴阳的呢?
作为农耕大国,古代先民一般都过着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因此,中医将
背部、上身归之于阳,
腹部、下身归之于阴。
在阴阳学说中,
头为阳、足为阴;
左为阳、右为阴。
所以,按照传统的中医理论,施行灸疗的顺序,一般都是:
先灸上部,后灸下部
先灸背部,后灸腹部
先灸头身,后灸四肢
先灸左侧,后灸右侧
在日常保健艾灸时,按照以上方法艾灸,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当然,中医讲究辩证施治,很多病症调理的方法不是唯一的,一般是以先缓解症状为先,如先灸阿是穴和其他重点穴位等。
还需提一下:多灸背部,少灸膈腧,
一般来说头部、面部、胸膈以上的部位不宜多灸,
而背部、下肢等肉厚部位则多灸无妨,尤其是背部腧穴多灸长灸无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