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郄穴?人体16个郄穴的主治作用
郄穴[xì xué]
郄穴,“郄(音隙)”有空隙之意,指经脉气血曲折汇聚的孔隙。
郄穴出自《针灸甲乙经》,是各经的经气深聚的部位。
十二经各有一个郄穴,阴维脉、阳维脉、阴蹻脉、阳蹻脉也各有一个郄穴,一共16个郄穴。
除足阳明胃经的梁丘外,都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
临床应用:
1、治疗急性证,
郄穴可以治疗本经循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阴经的郄穴多治血证。
如孔最治咳血,中都治崩漏,心胸痛取阴郄等。
有临床报道,红丝疗(急性淋巴管炎)在所在经脉的郄穴以三棱针点刺放血,常获满意疗效。
阳经穴多治急性疼痛病证。如颈项痛取外丘,胃脘痛取梁丘等。
2、协助诊断,
郄穴在生理上为气血深聚之处,病理上也是脏腑、经脉病证的反应点。
当某脏腑有病变时,可以按压该经郄穴进行检查,协助诊断。
例如,心绞痛、胸膜炎患者往往在患侧手厥阴经郄门穴出现压,
月经不调、痛经患者常常在足太阴经地机穴有压痛,具有诊断和治疗双重作用。
16个郄穴介绍及主治作用
一、手太阴肺经之郄穴——孔最(LU6)
【穴名来源】孔,孔隙;最,甚、极。意思是本穴孔隙最深。
【定位】腕掌侧远端横纹上7寸,尺泽与太渊连线上。
【主治】
①、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
②、热病无汗。
③、肘臂疼痛。
【古籍记载】
《甲乙经》:“(臂)厥头痛。”
《千金要方》:“孔最,主臂厥热痛汗不出,皆灸刺之,此穴可以出汗。”
二、足太阴脾经之郄穴——地机(SP8)
【穴名来源】地,土地;指下肢机,机要;穴在下肢,局部肌肉最为丰满,是小腿运动的机要部位。
【定位】阴陵泉下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主治】
①、腹痛,泄泻。
②、月经不调,疝气。
【古籍记载】
《甲乙经》:“溏瘕,腹中痛,脏痹,地机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女子血瘕,按之如汤沃股内至膝,丈夫溏泄,腹胁气胀,水肿,腹坚,不嗜食,小便不利。”
《针灸大成》:“主腰痛不可俯仰,溏泄,腹胁胀,水肿腹坚,不嗜食,小便不利,精不足,女子癥瘕,按之如汤沃股内至膝。”
《百症赋》:“妇人经事改常,自有地机、血海。”
三、手少阴心经之郄穴——阴郄(HT6)
【穴名来源】阴,阴阳之阴;郄,孔隙。此为手少阴心经之郄穴,故名。
【定位】腕掌侧远端横纹上0.5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主治】
①、心痛,心悸。
②、咯血,骨蒸盗汗。
③、鼻衄。
【古籍记载】
《甲乙经》:“惊,心痛,手(少)阴郄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失喑不能言,洒淅振寒,厥逆心痛,霍乱胸中满,衄血,惊恐。”
《针灸大成》:“主鼻衄吐血。”
四、足少阴肾经之郄穴——水泉(K15)
【穴名来源】水,水液;泉,水泉。肾主水,能治小便淋漓的水泉病。
【定位】太溪直下1寸,跟骨结节内侧凹陷中。
【主治】
(1)月经不调,痛经,阴挺,小便不利。
(2)目视不明。
五、手厥阴心包经之郄穴——郄门(PC4)
【穴名来源】郄,孔隙;门,门户。乃心包经经气出入的门户
【定位】腕掌侧远端横纹上5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
(1)心痛,心悸,心烦,胸痛。
(2)咯血,吐血,衄血。
【古籍记载】
《甲乙经》:“心痛,衄,哕,呕血,惊恐畏人,神气不足。”
《循经考穴编》:“久疟不瘥,心胸疼痛,五心烦热。”
六、足厥阴肝经之郄穴——中都(LR6)
【穴名来源】中,中间;都,聚会。穴在小腿内侧中间,为肝经之气深聚之处
【定位】内踝尖上7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
【取法】髌尖与内踝尖连线中点下0.5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
【主治】
(1)疝气,少腹痛,崩漏,恶露不尽。
(2)泄泻。
七、足少阴肾经之郄穴——筑宾(KI9)阴维脉郄穴
【穴名来源】筑,强健;宾,通“膑”,泛指膝和小腿。穴在小腿内侧,有使腿膝坚实的作用。
【定位】太溪直上5寸,比目鱼肌与跟腱之间。
【主治】
(1)癫痫,吐舌。
(2)呕吐。
(3)疝气。
(4)小腿疼痛。
八、足少阴肾经之郄穴——交信(KI8)阴跷脉郄穴
【穴名来源】交,交会;信,信用,无常之一,属土,指脾。古以仁、义、礼、智、信“五常”配属五行,信属脾土。足少阴肾经由本穴会于脾经“三阴交”穴,故而得名。
【定位】内踝尖上2寸,胫骨内侧缘后际凹陷中。
【主治】
(1)癃闭,疝气痛引股膝,月经不调
(2)泄泻,便秘。
九、手阳明大肠经之郄穴——温溜(LI7)郄穴
【穴名来源】温,温暖;溜,流通。本穴有温通经脉之功,能治肘臂寒痛。
穴
【定位】腕背侧远端横纹上5寸,阳溪与曲池连线上。
【主治】
(1)头痛,面肿,咽喉肿痛。
(2)腹痛,肠鸣。
(3)热病。
(4)肩背酸痛,疔疮。
十、足阳明胃经之郄穴——梁丘(ST34)
【穴名来源】梁,山梁;丘,丘陵局部隆起形如山梁,丘陵,穴当其处。
【定位】髌底上2寸,股外侧肌与股直肌肌腱之间。
【主治】
(1)胃痛。
(2)乳痈,乳痛。
(3)膝肿痛,下肢不遂。
【古籍记载】
《甲乙经》:“大惊乳痛,梁丘主之。”
《针灸大成》:“主膝脚腰痛,冷痹不仁,跪难屈伸,足寒,大惊,乳肿痛。”
十一、手太阳小肠经之郄穴——养老(Sl6)
【穴名来源】养,赡养;老,老人。此穴能治目花,耳聋,腰酸和身重等老人常见病症。
【定位】腕背横纹上1寸,尺骨头桡侧凹陷中。
【取法】掌心向下,用一手指按在尺骨头的最高点上,然后手掌旋后,当手指滑入的骨缝中。
【主治】
(1)目视不明。
(2)肩臂疼痛不举。
【古籍记载】
《甲乙经》:“肩痛欲折,臑如拔,手不能自上下,养老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目视不明。”
《玉龙经》:“肩背强急,眼痛。”
《类经图翼》:“张仲文传灸治仙法,疗腰重痛,不可转侧,起坐艰难,及筋挛,脚痹不可屈伸,养老穴也。”
十二、足太阳膀胱经之郄穴——金门(BL63)
【穴名来源】金,金银之金,在此指阳维脉;门,门户。穴属足太阳经,又是阳维脉所生之处,故喻为进入阳维脉之门户。
【定位】外踝前缘直下,第5跖骨粗隆后方,骰骨下缘凹陷中。
【主治】
(1)头痛。
(2)小儿惊风。
(3)腰痛,下肢痿痹,足踝肿痛。
十三、手少阳三焦经之——会宗(TE7)郄穴
【穴名来源】会,会合;宗,集聚。此为本经郄穴,是经气会聚之处。
【定位】腕背侧远端横纹上3寸,尺骨的桡侧缘。
【主治】
(1)耳聋。
(2)癫痫。
(3)上肢肌肤疼痛。
十四、足少阳胆经之郄穴——外丘(GB36)郄穴
【穴名来源】外,内外之外;丘,丘陵。穴在外踝上方,局部肌肉隆起如丘。
【定位】外踝尖上7寸,腓骨前缘。
【主治】
(1)胸胁胀满。
(2)癫狂病。
(3)下肢痿痹。
十五、足少阳胆经之郄穴——阳交(GB35)阳维脉郄穴
【穴名来源】阳,阴阳之阳;交,交会。外为阳,穴在小腿外侧,与膀胱经交会。
【定位】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缘。
【主治】
(1)咽喉肿痛。
(2)胸满。
(3)癫狂,抽搐。
(4)下肢痿痹,转筋。
十六、足太阳膀胱经之郄穴——附阳(BL59)阳跷郄穴
【穴名来源】跗,足背;阳,阴阳之阳。穴在足背外上方。
【定位】昆仑直上3寸,腓骨与跟腱之间。
【主治】
(1)头痛。
(2)腰骶痛,下肢痿痹,足踝肿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