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治疗艾滋病中的应用(学术报告)
(这是一篇关于艾灸治疗艾滋病的学术报告(本文略长,删减了部分文字)里面有真实的数据。供参考)
再论艾灸在中医药辨证论治艾滋病中的应用
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艾滋病HIV/AIDS)已经列入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治项目,
中医药界正在广泛参与,联合攻关,
自从应用艾灸治疗艾滋病取得初步效果以来,
我们在省中医院专家指导下,不断完善施治方法,
对20例应用灸疗的患者又进行了2年时间的治疗观察,对艾滋病HIV/AIDS疗效肯定,
尤其对患者精神、体力、睡眠症状改善明显,患者的免疫功能基本稳定,现报告如下:
1、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20例患者仍为中医药治疗艾滋病项目内的原入组病人,其中男性7例,女性13例;
年龄13-56岁,平均年龄37岁;
传播途径:血液传播16例,性传播2例,母婴传播2例;
病史10-17年,平均14年;
20例中无症状期患者9人,发病期患者11人;
目前中医药辨证论治三期十二型分布情况:
气血两亏型12人(其中5人伴肾阴不足),气阴两虚型3人,气虚血瘀型2人,脾肾亏虚型3人。
1.2基本情况
随机选取的原入组20例患者,根据目前症状变化,
在中医药辨证论治基础上,继续加用艾条施以灸疗。
2、治疗方法
2.1辨证论治法
证候无明显变化者,继用原法和方药,若伴肾阴不足者,
加服六味地黄丸或地黄、山茱萸、杜仲、龟板胶等;
偏于肾精不足则加菟丝子、女贞子、枸杞子、鹿角胶等;
伴阳虚加肉桂、仙茅、淫羊藿、补骨脂等。
2.2艾灸疗法
于双侧足三里穴施灸的基础上,加用神阙穴,
仍以艾叶、白芷、丁香、樟脑等组方,制成之艾条供患者使用。
3年来使用该艾灸法,观察发现艾条除具有辛香走窜,开表透里,提神醒脑之功外,还具有健脾开胃,固表止汗效果。
用法:
擦净施灸部位,坚持灸疗,每周最少1-2次,
有条件者则可每日施灸,时间每次30分钟,以局部温热能耐受为度,避免灼伤。
3、结果
3.1 临床疗效比较
截止2010年2月,20例原入组病人经连续治疗,临床症状和CD4数值基本稳定,部分患者还有不同程度改善。
CD4数值治疗前后有3例下降,17例还有升高。
3.2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结果是乏力、纳呆、多汗、睡眠、精神均有明显改善。
改善率分别为70%、80%、50%、66.7%、75%。
3.3 治疗前后CD4数值变化情况:
结果是治疗前后20个月CD4值变化:
1例无变化,6例下降,总值847,均降141.17;
13例升高,总值1046,均升80.46。
稳定和好转率达70%,CD4数值的变化,
反映出多数患者免疫功能稳定并有恢复重建趋势。
一般认为艾滋病患者CD4值每年下降50,用药20个月比较,仅2例大于此值,
显示出艾灸在中医药辨证论治艾滋病中的良好应用前景。
4、典型病例
张X某,男,45岁,农民,沙河市柴关村人。
因其妻受血感染HIV而接触感染,2004年被CDC诊断为艾滋病。
2004年10月接受中医药治疗,患者素有乏力,纳呆,伴腹胀,恶心,关节酸痛数年,经中医药辨证治疗后,症状明显减轻。
2006年12月CD4检测为549,
2007年7月CD4为555,
2008年1月CD4为356,
2008年7月15日CD4为538。
血常规:
2006年WBC为5.0×109/L,Ly为2.2×109/L;
2007年WBC7.7×109/L;Ly为3.3×109/L。
2008年WBC5.0×109/L,Ly为2.2×109/L。
艾艾灸以来,疲劳感消失,正常参加工作和劳动。
患者的免疫功能有明显改善。
郭某,男,37岁,沙河市柴关村人,
1997年因其妻分娩受血感染HIV,
2003年其本人经CDC诊断为艾滋病。患者经常感觉困倦,乏力,纳呆,关节肿痛,时见皮疹。
2005年接受中医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已下地参加劳动。
2006年12月CD4检测为416,
2007年7月CD4检测为459;2008年1月,CD4检测为425,
2008年7月16日CD4为552;
血常规:
2006年12月WBC 6.0×109/L,Ly为2.7×109/L;
2007年7月WBC6.9×109/L,Ly为3.4×109/L;
2008年1月WBC6.8×109/L,Ly为3.4×109/L。从检测结果看,患者免疫力得到提高。
5、治疗分析
4.1 艾灸足三里穴,配合中医辨证论治,确实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客观指标,不论从主观感觉还是试验室检查均得到了验证。
4.2 治疗思路
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之合穴,为强壮要穴。
根据针灸学理论,针刺和艾灸足三里穴具有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行气和血之作用,
临床上具有适应症广,疗效明显,操作方便,经济安全等特点。
对于艾滋病患者来说,针刺不宜,但艾灸值得应用,艾灸本身具有扶正补益作用,适合于虚证表现者,邱茂良主编五版《针灸学》教材记载“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并阐述其有双向调节功能,助消化,增加裂解素(主要是裂解含有大量多糖体的格兰氏阴性杆菌,也能灭活某些病毒),增强免疫能力。
依据艾滋病的特点,从患者发病过程看,多数患者在较长时间内,表现为五脏气血阴阳虚损,尤其是脾气亏虚为主要病机证候。
因此培土固元,健脾益肾法则当贯穿于艾滋病治疗用药的全过程。
中医理论认为,脾胃属土,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功能赖脾胃得以充养,脾胃虚则五脏俱虚。
足三里穴作用与之相合,且选取方便,施灸容易。
4.3基于以上分析,选取双侧足三里穴为施灸部位,选用艾叶,白芷,丁香,樟脑等组方,配制的艾条供患者使用,经6个月为一个疗程观察比较,从临床表现看,对患者心情,精神,睡眠,体力、多汗等症状有明显疗效,CD4数值多数有不同程度改善,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患者免疫功能的作用,值得进一步观察应用。
补充:
而神阙穴也为保健要穴,如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在其所著《类经图翼》中就提出该穴“不惟愈疾,也且延年”;
经现代研究,隔盐灸神阙穴能提高免疫功能,改善中老年人因机体功能低下状态而导致免疫功能下降现象。
选取足三里、神阙穴作为艾艾灸施治部位,具有易学易用,经济方便,实用适宜之特点。
而艾滋病病毒主要侵袭人体免疫系统,减弱破坏人体免疫力,最终使艾滋病患者丧失抵抗力。
艾灸本身具有扶正补益作用,足三里、神阙穴有双向调节功能,既养生又治病,适合于艾滋病患者应用。
中医认为“正虚之处,便是容邪之地”,抵抗力的降低,容易合并各种感染。
艾滋病具有湿浊秽毒的性质,病毒长期潜伏于人体之中,不断损耗人体正气,终致五脏气血阴阳虚损,
尤其是脾气亏虚为主要病机的证候特点,故常见乏力、纳呆、腹泻等症状。
因此培土固元,健脾益肾法则为艾滋病治疗用药的基本法则。
而选足三里、神阙二穴施灸正合此理,且选取方便,施灸容易,特别适合艾滋病患者居家治疗。
另外:
重大疾病患者,在艾灸治疗上基本上都要选取一些补充人体元气的大穴,如中脘,神阙,关元,命门,足三里,肾俞等。
---
樊翠红 路聚更 王庆雷 王红全 池招民
(河北省沙河市中医院 )
